撰文 Kit Chan
甚么样的人,会幻想天空出现大量人头,寻找长相一模一样的人,逐一绞死他们? 更出奇是,当城内满是索命气球,人人自危,有人居然抱怨不能外出,无法上班完成工作?!
一九六三年出生的伊藤,二十四岁开始创作惊栗漫画,第一部作品为《富江》,那个不断引诱情人将自己分尸,然后繁殖再生的美丽少女,成功惊艳(同时惊吓)日本漫画界。
此后至今三十年,伊藤不断以画笔交出诡谲故事,包括《漩涡》、《至死不渝的爱》、《鱼》、《长梦》等,挤身90年代日本最重要漫画家之列,被誉为「恐怖美学」典范。
恐怖跟美丽,本来各据两极,伊藤润二却试着把二者牵线:「恐怖与美是并存的,所有恐怖的东西都有美丽一面。比方说,大家都认为蟑螂很可怕,但仔细去看,也会找到美丽之处。」这是大师为恐怖美学所下的脚注。
美丽不完全主观,有迹可寻──他擅长气氛营造,尤其那些密不透风但异常纤细的线条,读者盯着画面,压迫感油然而生。
格子与格子,页与页之间,紧黏着尽是心理张力。
当别的恐怖漫画着眼故事,伊藤画风显然刻意细腻,甚至有种偏执的唯美;主角总是五官标致,描绘怪物会用上黄金比例,画发丝换上不同粗幼的笔,以带出最具实感的光泽,为恐怖以外提供值得细赏的角度。
「每次下笔,我只想画到完美。」他会自制大量小工具,例如吊在工作枱上的绵纸夹板,帮忙吸走多余墨汁,好让能够画得更精准。
这也许跟出身有关:他毕业于齿科技工士专门学校,入行画漫画之前,曾经从事齿模技工,练就出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制作齿模时,必须趁热将牙齿印在蜡上赶快雕刻,然而伊藤总是慢工出细货,雕到一半蜡液冷却,导致裂痕出现,「同事全都下班了,我还得从头开始做齿模。」
而他创作的故事,之所以格外骇人,因为「平凡」,在自以为最安全熟悉的地方,出现最不可思议的危险,容易教人剎时崩溃。
伊藤不只一次说过,其作品概念看似天马行空,但取材多从周遭生活出发,借题发挥。「我特别留意事物的黑暗面,加以扭曲,是一种思考的癖好。」
譬如《人头气球》,源于他做过关于漂浮半空的梦;《恐怖的双一》更直截了当,嘴巴含着铁钉,动辄盘算恶作剧的主角双一,就是自己小时候某些阴沉性格,无限放大。
《漩涡》更有趣,灵感来自某次挖耳朵,惊觉耳蜗的螺旋状,本身不就是漩涡!
成功引人入胜,因为他是有胆量挑战读者能耐的编剧,不甘追随世俗价值观,坏事发生没有情由,亦没所谓「恶有恶报」,害人者最终继续生活如常;绝大部分故事都属开放性结局,在情绪最爆炸的高峰果断了结,给读者留一片无边没际的想象。
当故事突然休止,主人翁(以及一直追看发展的观众)一起跌落无止境的噩梦,连仅存的希望也遭挪走,只能没完没了的继续轮回。
伊藤润二恐怖美学体验大展 | 6/2/2017 - 26/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