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39

創作力量同幻想 會嚇你一跳

伊藤潤二的恐怖美學

撰文 Kit Chan

甚麼樣的人,會幻想天空出現大量人頭,尋找長相一模一樣的人,逐一絞死他們? 更出奇是,當城內滿是索命氣球,人人自危,有人居然抱怨不能外出,無法上班完成工作?!

那是伊藤潤二《人頭氣球》的情節,在他的世界裡,這沒甚麼光怪陸離,比現實更接近現實,恐怖就是人類日常。

一九六三年出生的伊藤,二十四歲開始創作驚慄漫畫,第一部作品為《富江》,那個不斷引誘情人將自己分屍,然後繁殖再生的美麗少女,成功驚艷(同時驚嚇)日本漫畫界。

此後至今三十年,伊藤不斷以畫筆交出詭譎故事,包括《漩渦》、《至死不渝的愛》、《魚》、《長夢》等,擠身90年代日本最重要漫畫家之列,被譽為「恐怖美學」典範。

恐怖跟美麗,本來各據兩極,伊藤潤二卻試著把二者牽線:「恐怖與美是並存的,所有恐怖的東西都有美麗一面。比方說,大家都認為蟑螂很可怕,但仔細去看,也會找到美麗之處。」這是大師為恐怖美學所下的註腳。

美麗不完全主觀,有跡可尋──他擅長氣氛營造,尤其那些密不透風但異常纖細的線條,讀者盯著畫面,壓迫感油然而生。

格子與格子,頁與頁之間,緊黏著盡是心理張力。

當別的恐怖漫畫著眼故事,伊藤畫風顯然刻意細膩,甚至有種偏執的唯美;主角總是五官標致,描繪怪物會用上黃金比例,畫髮絲換上不同粗幼的筆,以帶出最具實感的光澤,為恐怖以外提供值得細賞的角度。

「每次下筆,我只想畫到完美。」他會自製大量小工具,例如吊在工作枱上的綿紙夾板,幫忙吸走多餘墨汁,好讓能夠畫得更精準。

這也許跟出身有關:他畢業於齒科技工士專門學校,入行畫漫畫之前,曾經從事齒模技工,練就出對完美的極致追求:製作齒模時,必須趁熱將牙齒印在蠟上趕快雕刻,然而伊藤總是慢工出細貨,雕到一半蠟液冷卻,導致裂痕出現,「同事全都下班了,我還得從頭開始做齒模。」

而他創作的故事,之所以格外駭人,因為「平凡」,在自以為最安全熟悉的地方,出現最不可思議的危險,容易教人剎時崩潰。

伊藤不只一次說過,其作品概念看似天馬行空,但取材多從周遭生活出發,借題發揮。「我特別留意事物的黑暗面,加以扭曲,是一種思考的癖好。」

譬如《人頭氣球》,源於他做過關於漂浮半空的夢;《恐怖的雙一》更直截了當,嘴巴含著鐵釘,動輒盤算惡作劇的主角雙一,就是自己小時候某些陰沉性格,無限放大。

《漩渦》更有趣,靈感來自某次挖耳朵,驚覺耳蝸的螺旋狀,本身不就是漩渦!

成功引人入勝,因為他是有膽量挑戰讀者能耐的編劇,不甘追隨世俗價值觀,壞事發生沒有情由,亦沒所謂「惡有惡報」,害人者最終繼續生活如常;絕大部分故事都屬開放性結局,在情緒最爆炸的高峰果斷了結,給讀者留一片無邊沒際的想像。

而你千萬別低估想像的力量,最驚心動魄的魔念,往往存在於幻想,看不見觸碰不到,卻如細菌般不斷繁殖,伺機將人摧毀。

當故事突然休止,主人翁(以及一直追看發展的觀眾)一起跌落無止境的噩夢,連僅存的希望也遭挪走,只能沒完沒了的繼續輪迴。

而生命中最可怕的,大概並非倒楣地遇上妖邪、壞人或怪獸,而是失去希望,一種與生俱來、追尋美善的本能。

伊藤潤二恐怖美學體驗大展 |6/2/2017 - 26/2/2017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