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视野 #51

从时装设计出发 谈生活与工作(IV): 时装与未来

Lio Yeung

文字:Lio Yeung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毕业已十多年,眼见大部分同期毕业的同学早已转行,卖基金或者搞网购的都有。当中有些同学在毕业之初曾尝试开展自己的时装品牌,但转眼便退租,重回打工仔行列。

并不是说打工仔不好,而是不禁令人猜想,曾在香港风光一时的时装设计是否已走进死胡同。

我和Afa Lee、Singchin Lo、Vann Kwok同为School of Design最后一届合拼为时装设计的学生。很高兴这次访谈让我有机会再次见到自己欣赏的同学,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所坚持的。

Vivienne Tam、Timmy Yip等人曾在国际打出名堂,然而现在好像已走不出知名设计师。这个问题很大程度归究于香港的时装教育,「不少导师只会叫学生到最稳阵的公司储portfolio,确保他们在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阿Sing说,学生亦因此无从跟现职设计师学习,并从中得到启发,无疑是浪费了实习的意义;而且时尚工业本来就是一个追赶和创造潮流的地方,但如果导师们不了解现时新的品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只会与现实脱轨。

早前,我曾做过数个推广本地时装设计师的企划,可是在数个资料搜集的结果中发现,香港人都不甚认识本地时装品牌,而且在访问中他们表示会支持外国名牌,而非本地品牌。在一般人眼中,他们认为本地品牌总是次人一等,而不是单从品质、设计上考量。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与港人根深蒂固的崇洋文化有关。

「时装行业,不只有衫,更是妆、头、饰品一系列的配套。」Afa坦言,香港依然有着行show的模特儿,但不是像以往的马诗慧、周汶錡般家传户晓的程度。香港不乏人才,但在训练明星艺人模特儿方面却落后于邻近的日本和韩国。日本有专职学校,加以培训有潜能的青少年,以协助他们日后在艺能界发展;

「训练生文化」在韩国比比皆是,韩国时尚近十年成为潮流指标,他们自有一套系统,输出的不仅是韩团或韩剧,更是带动整个时尚产业。阿Sing补充:「一堆堆帅气亮丽的韩星穿上韩国时装设计师的作品行show、出席活动,这些都是无形的推广。」例如,十六集的《德鲁纳酒店》裡,女主角IU穿上过过百套的装扮;去年年尾的话题之作《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係》中,女主角徐睿知穿上韩国设计师品牌MINJUKIM的作品。

还记得上一代时装业的学师制,「学师仔」要跟师傅去了解这个行业,整个过程的要求严格,学师仔要捱得住并不容易。当我毕业的时候,正值时装业最蓬勃的年代,新人的目标是进入大公司或大企业。可是疫情期间,大公司也解僱了不少人。在这个经济萎缩的时代,毎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平台,相信未来的世界也会是个人化的时代,所谓的me世代。Slashie作为很多年青人嚮往的生活,合作形式由公司为单位,变成人与人之间。正如前文所言,世界总会变,这种斜槓生活或会成为萎缩市场中的一条新出路。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