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創領域 #19

一襲華美

新装如初

撰文 Kit Chan
翻譯 v_p
圖片 Kit Chan

一塊搖滾粗獷的牛仔布,剪剪裁裁,車好褶位、膊頭、開領、開衩……突然成了一件優雅旗袍。

那是Janko跟旗袍的頭一次邂逅:五年前她參加環保設計比賽,從服裝公司回收一批牛仔布,縫製旗袍。當時純粹覺得好玩,用摩登手法去包裝傳統——沒料到順利獲獎,更重要是自此栽進華服的世界。

為了應付比賽,那時候她特地到一間裁縫學校上課,結識了殷家萬師傅:五十年代初來港,入行學師做旗袍,一做六十多個年頭。那年代,男的穿長衫,女士著旗袍,不論階段貧富,都會找專業裁縫度身造衫,裁縫舖遍佈這城。

時移世易,香港目前只剩下約十位長衫師傅,殷師傅就是其一,江湖地位極高,每年香港小姐穿的旗袍,都由他負責設計。

當時Janko報讀的課程,就是殷師傅執教;一年只造一件長衫,急性子的她不禁皺眉:「太慢太慢了,我想趕快學懂那些技巧。」

於是大著膽子問殷師傅:可不可以直接跟你學?

未幾,開始每星期抽一天,到師傅躲在舊商場的狹小裁縫店,成為入室弟子。每次Janko會拿自己的工具,站在一角裁衫,殷師傅在旁工作,間中瞄一瞄狀況,發現不對勁便馬上指正。

如此隨性,因為製作旗袍本來就沒套路,得針對個別身材來設計;「師傅形容那是『活』,要有彈性,譬如客人寒背,肩膊位就得做緊些。」而「骨位」正是旗袍格外合身的竅門,過緊可以放鬆,過鬆可以車緊,為裁縫帶來發揮餘地,卻同時易學難精。

「師傅常說長衫有個『調』,要自己摸出來。」Janko 最欣賞老人家包容的胸襟,不會死守老規矩,「剪多一刀,縫多一針,只要著得靚,他都認為可以。」

這幾年來,每次上課,她會先去找師傅的竹尺:「他用了同一把尺好多年,上面數字全褪掉,得替他逐筆填回去。」

此外還試過為師傅清洗冷氣機,不時相約飲茶聊天,還比較像個乾女兒。

Janko打趣說這只是九牛一毛,回到殷師傅做學生那年代,必須到師傅家中,幫忙拖地做飯帶小孩,三年後方有機會觸摸布料!「以前那一輩,就靠自己偷偷觀察,苦練成材。」

今天學造旗袍容易得多,可是路沒見得因此平坦;老氣難穿,造價昂貴,都令人們對長衫卻步。

「日本人把和服和便服混搭來穿,為甚麼我們不能?」她創立的時裝品牌叫「新裝如初」,既新亦舊,比如真絲換上牛仔布,剪裁輕巧一點,旗袍一下子時髦起來,可當連身裙去穿,重新勾起人們對華服的想像。

Janko 最大的心願,是有一天在街上穿旗袍,不再遭人投以奇異眼光,尋常如便服。

「那就非常對得住師傅了。」這句說得份外用力。

傳承華服的另一方法,是將學到的傳開去:今年展開學徒計劃,徵召三十多位對長衫有興趣和天份的人,接受基本訓練,然後協助帶領工作坊。

「我是沒可能一對一指導。先開了頭,往後就靠他們造化,但我會盡量去教,讓更多人了解怎樣去做一件衫。」

Janko 另有一位太極老師,曾告訴她這樣的道理:「人生好像一件行李,讓別人從裡面拿東西,拿多少沒所謂,最後你也帶不走。」

旗袍落地,穿上的人意態妙曼,背後是一對對手,承襲前人留下的美麗。

新裝如初

地址:三匠, H407, 4/F, Hollywood, PMQ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