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27

香港好行

陈智远

撰文 Kit Chan
翻译 v_p
图片 Kit Chan

陈智远(Paul)的履历表,一片星光闪烁:港大法律系毕业,及后在大学当兼职讲师,2008年加入政府当食物及卫生局前政治助理时,只得28岁。那十三万月薪,让他成为火红火热的头条人物。

四年后卸任,当所有人认定他会留在政界大展拳脚,他选择离开,做一件风马牛不相干的事──2013年跟三位朋友成立本地游组织「活现香港」,自称「导游Paul」,夹着iPad,带人走遍香港大街小巷。

那未必是想象中的厌倦官场,更准确是破釜沉舟;「想跳出comfort zone,做些无人做过的。」

那一年发生「导游珍」强逼旅客购物的新闻,他直言这也是刺激之一:「旅客对一个城市的第一观感,很多时由导游去塑造。你是哪种格调的地方,就会吸引甚么人来。」

有这样的见解,因为他曾游历85个国家,参与过不少外国逛街团,留下深刻印象:譬如在布达佩斯的地胆带领下,到访一个甚少游客知道的雕塑「公园」,共产政权年代的建筑,给人民狠狠丢弃于此。「我读东欧政治,看多少书也及不上一次来访,明白苏联对匈牙利的影响。」

而任职政治助理时,有机会走进普通市民接触不到的社会层面,亦让他看香港的角度,开始不同:「例如上环一带的长生店(棺材铺)好有心,一直义务替独居老人暂放没人认领的骨灰,店内总有一个架,走到尽头就会看到。」

这些经验,他一直放在心里,办导赏团时掏出来,呈现香港真正的民生:到北角春秧街了解印度尼西亚华侨历史,油麻地感受夜生活等;亦够想过非常好玩的「僭建囤地行街团」,租借吊臂车,到官绅名流僭建囤地、改划起楼的地点视察!<

每次设计行程,起码需时一个月筹备,翻阅新闻档案、请教相关专家、收集口述历史等,俨如地毡式搜索。

其中的「电影场景」导赏,路经上环YMCA,那是杜琪峰《大只佬》的拍摄场地。但可以说的不止于此:「鲁迅1927年曾在这里做过两场重要演讲,题目是『旧调子不能重弹』,提到中国受列强侵略的因果──许多年后的《大只佬》,说的同样是因果循环。」

这微妙的凑巧,突然有了划时代意义,一座建筑,增添足可细味的文化解读。

近期最经典的个案,是别开生面的黄沾导赏团,由沾叔旧居作起点,在深水埗发现一代才子的过去,正是香港故事的原点。

「研究沾叔的文化人用了几年时间,找到他的一张电费单,得知他1949年初来香港生活的旧居门牌号码。」Paul说到眉飞色舞:「不得了,这个号码帮助我们追溯到好多大事,譬如1953年石硖尾大火,一排屋烧个干净,刚刚好烧到沾叔旧居便熄了。」

而1956年香港暴动,也在他家门前发生。「之后他写的歌词,那些塞拉利昂下精神,都有经历和根据。」

然而为导赏付出的认真,未必人人欣赏──本地文化导赏团大多由NGO主导,费用象征式数十块钱,「价廉物美」是理所当然。

商业运作的「活现香港」,行街团一般索价二、三百元,叫不少人却步;但Paul就是要证明:收取这个价位,自会给你最地道、深入和有趣味的行程,那是物有所值;「如果本地游能够成为一种生计,便会吸引更多对文化保育有热忱的人加入,那份社会意义,不是银码可以量度。」

近年带团后,他直接面对发展步伐的凶猛:「半年前来过,下次再来建筑已经没了。」

尤其去年秋天初为人父,更让他觉得刻不容缓,更自觉有份莫名责任:「你要留些甚么给下一代?还是任由一切连根拔起?」

他相信,该传下去的不止文化历史和建筑,更抽象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让多一些人去拥抱自己地方的好,然后其他人就会感受得到。」

「导游Paul」的履历表,尚待填充的还多着。

活现香港

https://www.facebook.com/WalkInHongKong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