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Kit Chan
翻譯 v_p
圖片 Kit Chan
陳智遠(Paul)的履歷表,一片星光閃爍:港大法律系畢業,及後在大學當兼職講師,2008年加入政府當食物及衛生局前政治助理時,只得28歲。那十三萬月薪,讓他成為火紅火熱的頭條人物。
四年後卸任,當所有人認定他會留在政界大展拳腳,他選擇離開,做一件風馬牛不相干的事──2013年跟三位朋友成立本地遊組織「活現香港」,自稱「導遊Paul」,夾著iPad,帶人走遍香港大街小巷。
那一年發生「導遊珍」強逼旅客購物的新聞,他直言這也是刺激之一:「旅客對一個城市的第一觀感,很多時由導遊去塑造。你是哪種格調的地方,就會吸引甚麼人來。」
有這樣的見解,因為他曾遊歷85個國家,參與過不少外國逛街團,留下深刻印象:譬如在布達佩斯的地膽帶領下,到訪一個甚少遊客知道的雕塑「公園」,共產政權年代的建築,給人民狠狠丟棄於此。「我讀東歐政治,看多少書也及不上一次來訪,明白蘇聯對匈牙利的影響。」
而任職政治助理時,有機會走進普通市民接觸不到的社會層面,亦讓他看香港的角度,開始不同:「例如上環一帶的長生店(棺材舖)好有心,一直義務替獨居老人暫放沒人認領的骨灰,店內總有一個架,走到盡頭就會看到。」
這些經驗,他一直放在心裡,辦導賞團時掏出來,呈現香港真正的民生:到北角春秧街了解印尼華僑歷史,油麻地感受夜生活等;亦構想過非常好玩的「僭建囤地行街團」,租借吊臂車,到官紳名流僭建囤地、改劃起樓的地點視察!
每次設計行程,起碼需時一個月籌備,翻閱新聞檔案、請教相關專家、收集口述歷史等,儼如地氈式搜索。
其中的「電影場景」導賞,路經上環YMCA,那是杜琪峰《大隻佬》的拍攝場地。但可以說的不止於此:「魯迅1927年曾在這裡做過兩場重要演講,題目是『舊調子不能重彈』,提到中國受列強侵略的因果──許多年後的《大隻佬》,說的同樣是因果循環。」
這微妙的湊巧,突然有了劃時代意義,一座建築,增添足可細味的文化解讀。
近期最經典的個案,是別開生面的黃霑導賞團,由霑叔舊居作起點,在深水埗發現一代才子的過去,正是香港故事的原點。
「研究霑叔的文化人用了幾年時間,找到他的一張電費單,得知他1949年初來香港生活的舊居門牌號碼。」Paul說到眉飛色舞:「不得了,這個號碼幫助我們追溯到好多大事,譬如1953年石硤尾大火,一排屋燒個乾淨,剛剛好燒到霑叔舊居便熄了。」
而1956年香港暴動,也在他家門前發生。「之後他寫的歌詞,那些獅子山下精神,都有經歷和根據。」
然而為導賞付出的認真,未必人人欣賞──本地文化導賞團大多由NGO主導,費用象徵式數十塊錢,「價廉物美」是理所當然。
商業運作的「活現香港」,行街團一般索價二、三百元,叫不少人卻步;但Paul就是要證明:收取這個價位,自會給你最地道、深入和有趣味的行程,那是物有所值;「如果本地遊能夠成為一種生計,便會吸引更多對文化保育有熱忱的人加入,那份社會意義,不是銀碼可以量度。」
近年帶團後,他直接面對發展步伐的兇猛:「半年前來過,下次再來建築已經沒了。」
尤其去年秋天初為人父,更讓他覺得刻不容緩,更自覺有份莫名責任:「你要留些甚麼給下一代?還是任由一切連根拔起?」
他相信,該傳下去的不止文化歷史和建築,更抽象的是一種精神:「那就是讓多一些人去擁抱自己地方的好,然後其他人就會感受得到。」
「導遊Paul」的履歷表,尚待填充的還多著。
活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