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65

玩出一代人

城中遊樂場

撰文 Kevin Siu @AaaM Architects
相片: © ASPECT Studios, Kevin Siu @AaaM Architects

「玩,就是兒時的工作。」

瑞士心理學家Jean Piaget

玩人人都識,在人類歷史裏亦不斷有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等提出不同的理論去研究玩有多重要和多有意義。儘管如此,可能玩實在太自然又太無定向,到現在我們還是會潛意識地把玩和學習二元地分開:玩樂無用,學習才有益;「做完功課先好去玩」依然是我們衝口而出的家居日常。

培養「應該點樣玩」的思維

這種對玩的偏見和忽略也許依然是跨地域的普遍,尤其在東方文化和填鴨式學習的環境下更是根深蒂固。有研究指出,現今孩子的戶外自由玩樂時間對比他們70-80年代出生的父母,少了足足一半。若以10至16歲的兒童為例,他們每日平均只花12.6分鐘做劇烈活動,但靜態時間卻長達10.4 小時。

要從「不要掛住玩」進化到「應該點樣玩」的思維,始終需要一個過程。從70年代屋邨三寳中三米高滑梯的大無畏精神,到九十年代起為緊張家長和公園管理員而設的罐頭遊樂場,以至近年像前文也有介紹過的屯門共融遊樂場等創新設計。公共遊樂場的進程橫跨兩三代人,亦反映著一個城市與文化對兒童、家庭到社會發展的態度。

將遊樂場置於城市心臟

世界都在變,只是各有不同的步伐。筆者作爲一個有孩子的建築師,每到外地旅遊或公幹,其中一個體會別國文化的指定節目,就是走訪當地的遊樂場。像今年初剛到訪澳洲的幾個遊樂場,便深深感受到當地怎樣把「與兒童玩樂的家庭生活」視為生活質素的重要指標,其中位於悉尼市心臟地帶的達令廣場遊樂場 (Darling Quarter)更是令我印象深刻。

2007年,悉尼海務局要重建悉尼市中心商業區達令港南側一片1.5公頃的地區,構思怎樣把這區域與周邊包括會展中心、劇場、博物館、一衆甲級辦公大樓等文化及商業建設連接起來,過程中發現悉尼中心區正缺乏適合家庭生活的公共休憩空間,故決定以一個當時全悉尼最大、總面積達4,000平方米、擁有首個供全天候開放的晚間照明系統、並結合兒童遊樂與成人娛樂和餐飲的公共遊樂場,作爲整個地方營造項目的核心,無縫連接城市各區的途徑。遊樂場於2011年落成,開放予公衆。

建立一代人文精神的遠見

設計一個社會共融遊樂場,除了考慮小孩各種動態與靜態的發展需要,其實也可以把地域的歷史生態演繹出來,成爲蘊含在玩樂體驗裏的文化内涵。以達令廣場遊樂場爲例,此地方百多年前是小河淙淙、背山面海、滿佈鑄鋼廠和蒸氣麵粉廠的歐洲人聚居地,負責設計的ASPECT設計工作室便利用這些歷史,轉化成水泥石墩、堆沙廣場、富工業感的喉管和水車等玩樂元素,打造成澳洲第一個可以玩水的公共遊樂場。澳洲人亦深明玩樂有動亦要有靜,小孩需要沉澱與思考的空間,所以在遊樂場加上一連串小山小河、芳草植物、蝴蝶園林,以貫穿一系列玩樂設施。

而最啓發人心的,是遊樂場中的各種玩樂設施、兒童露天劇場、野餐草坪等,與一眾文化娛樂、街頭表演、商店餐飲和酒吧的走廊共存於同一空間,不單使家長與小孩都能同時享受自由玩樂和豐富的生活體驗,更讓小孩從小浸淫在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生活、培養社會共融的意識、在遊樂中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社交俗成,把快樂、自由、文化、城市環境和學習交織在一起。相比起以各種虛構與幻想堆砌出來的產業式主題遊樂場,這種營造日常遊樂空間的方法顯得更具人文意義。而膽敢把兒童遊樂場放在城市規劃中最珍貴的核心文化位置,更展示出當地對建立一代人文精神的遠見。

所以講到遊樂場,真的可以玩出一代人。

***下回預告:除了玩出文化氣息,大家還有沒有想過遊樂場還能培養小孩的什麽氣質呢?對自然的尊重?冒險的勇氣?創客精神?讓我們下回再分解。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