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66

如果坪洲能夠,為什麼城市不能?

Islander島民

撰文 Kit Chan
圖片 Kit Chan

這是《Islanders島民》向讀者提出的詰問,尤其如果你是香港人。

它是今年初夏推出的獨立刊物,每季一冊,由DesignTrust資助出版,島民Kit及太太Myriem負責編撰,以地圖誌的方式去介紹坪洲──然而這並不是另一份吃喝玩樂的地區報,甚至不關於小清新海島風物;它真正想說的,是社區設計與空間營造,近乎研究角度,儘管表達依然淺白。

創刊號封面是一張櫈,打上交叉,神神秘秘,背後藏著重要概念:organic space(有機空間)。地方從來沒有生命,一旦有人參與,帶來有機變化,而這不涉及由上而下的管治,一切自發,由居民規劃。

棄置於坪洲碼頭一帶的座椅,數量多達300,看似隨意擺放,其實都是由某位街坊捐出,大多來自附近愉景灣丟出的舊傢俬,讓街坊可以隨便使用,而交叉就是識別。

椅子出現後,未幾有另一街坊幫忙管理,提醒用後放回指定地方,慢慢發展出一套運作系統。 耐人尋味之處,在於島上本來就有大量政府設置的公共椅子,但膠椅顯然更受歡迎──那又帶來甚麼啟示?

Kit跟許多城市人一樣,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六年前搬入坪洲;他坦言最初只當海島是個睡覺的地方,出出入入,「其實沒有真正住在這裡」。 日子久了,開始跟地方融入,眼見愈來愈多島民不願重返市區,他思考:坪洲有甚麼好?

可以說的實在很多,卻一直找不到理想切入──直至來自法國的太太Myriem成為島民,這雙異鄉人的眼睛,忽然察覺一切新鮮。 除了那些由好心人收集的公用椅子,比方說,政府在路上一棵樹,島民會把其他盆栽放到樹腳位置;亦有人會主動修飾公共空間,或者在海邊堆砌一個遊樂場,看似全無計算的東西,都是社區設計。

「好像有一種節奏與默契,執行非常暢順,也代表了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 Myriem一直在外國從事社區規劃,結果坪洲意外地讓她開了眼界,直接促成《Islanders島民》的出版,跟丈夫Kit一起採訪島民,透過研究層面去分析小島風景。

根據學術說法,這是一種human scale,由下而上的參與。「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態,高樓大廈有,海島都有。譬如我就是這生態系統的外來『物種』,跟社區互動,由這裡取用,然後也會給予。」Myriem這麼形容。 Kit補充,政策上通常傾向「建設」去改善人的生活,但或者可以考慮如坪洲,運用已存在,最為貼近日常的資源,效果更意想不到。

《Islanders島民》想要提供的,不是文字照片等內容,而是一個念頭。

畢竟到最後,這是關乎可持續生活的世代。「如果鄉郊和離島可以,城市都一樣可以,不然我們只會不斷局限自己。」這是Kit相信的:「你買有機菜,支持公平貿易產品,但跟鄰居互不相識,對社區一無所知,這樣的生活是否真的sustainable?」

香港人慣於參考外國案例,隔離飯菜總是特別香──會不會原來我們也有能力向世界示範,一種有機空間,自主生活的可能? 《Islanders島民》想要提供的,不是文字照片等內容,而是一個念頭。 而念頭與設計、創意一樣,永遠無價。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