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视野 #54

未来游乐场:识玩一定系咁玩

萧健伟及樊乐怡

撰文:凌梓鎏
图片:Aaam Architects丶樊乐怡丶凌梓鎏丶PMQ元创方

疫後人人外游。玩固然重要,但研究本地游乐场的艺术工作者樊乐怡(Helen)笑指,香港人偏爱往外寻乐,看游乐场也是别处的好。「大家长久以来羡慕外国有好玩的东西,却不思考怎样把它放进自己的城市,只想快点再去日本玩。」

终於,改变有望。未来几年政府计划改造全港170个公共儿童游乐场,AaaM建筑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办人萧健伟(Kevin)说:「是很大规模的都市更新!」受康文署委托,AaaM已在多区进行「童理玩」活动,谘询大众对改造游乐场的想法:

识玩一定系咁玩,全民发声,进行参与式设计。

樊乐怡(左)及萧健伟

一场全民学习

Kevin说:「全港有600多个游乐场,改造170个已近四分一了。」他和Helen都觉得,绝对可称之为「大规模」,放诸全球亦属罕见。着有《香港抽象游戏地景》及增订版的Helen,近年专注梳理60至80年代本地游乐场的历史脉络,也熟知国际游乐空间发展。她笑:「要数多,荷兰建筑师Aldo van Eyck曾为阿姆斯特丹设计700几个游乐场,但那时二战後一切被毁坏,有实际需要,跟改造游乐场不同。」

这一波大改造早於2019年施政报告提出,并指「过程中会鼓励和促进社区参与和民间共议」,而成功先例,是早年运用参与式设计改造的屯门公园儿童游乐场,广受市民欢迎。该游乐场是万中无一的试点,Kevin坦言:「别说游乐场,香港有参与式设计的项目本身寥寥可数,不像外国般很有系统和公民意识地推行。」他的工作室AaaM策划「童理玩」活动,自2021年在九龙城丶观塘丶黄大仙丶葵青丶荃湾及离岛六个分区,了解小孩和家长对未来游乐场的需要,「都是胆粗粗去做,与各界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樊乐怡的着作《香港抽象游戏地景(增订版)》(图:樊乐怡)

「童理玩」以不同活动谘询大众对改造游乐场的想法。(图:童理玩)

Kevin回想当初招募公众,「什麽方法都试,上Facebook丶设街站丶联络区议员丶与学校合作等。」「童理玩」办了很多大型社区参与活动,如问卷调查丶研讨会和工作坊,现於PMQ元创方举行的《游乐实现所》展览展出当中成果,如小孩制作的游乐场模型。Helen有感,未来几年公众参与改造游乐场:

「是整个社会的一次学习。以往我们对家附近的游乐场没什麽想像或期望,觉得要好玩,可以飞去冲绳的游乐场。现在有机会参与改变,学习去讲自己想要什麽。」

《游乐实现所》展览展出小孩制作的游乐场模型。

「童理玩」企划发现,家长认为小孩喜欢体能游戏,而小孩实际上爱玩「你追我逐」等简单游戏。

了解每个游乐场的「大白鲨」

当然,外地主题游乐场与香港街头的游乐场,最基本是面积大小有别。已为人父的Kevin有两个小孩,说起曾去新加坡近年新开的Coastal PlayGrove大型游乐园,内有楼高四层的绳网阵和滑梯,确实好玩。然而关於游乐场,他觉得关键是好玩有很多种。据《游乐实现所》展览展出的资料所指,香港近半数游乐场的面积为100至400平方米。「若你的好玩标准只是有很高很长的滑梯,而香港百多平方米的游乐场没可能放得下,岂不注定那里不好玩?」Helen也有同感:「你想滑下来,也不一定需要滑梯,设计可以很多变的。再者,刺激不是游乐场唯一可以提供的东西。」

Kevin展开「童理玩」企划期间,与团队收集油尖旺区塘尾道居民的意见,以构思塘尾道儿童游乐场的新设计。当他实地观察,就见游乐场让小孩「放电」以外的功能。「有些小孩放学便去那里做功课,一留便是两小时。」後来团队综合数据,发现这相比香港其他各区小孩逗留游乐场的时间,多出一半以上。Helen说:「这可能反映塘尾道的小孩家里空间不足。在香港,公共空间可以是居住空间的延伸。很多人说香港游乐场很细小,我反而觉得这样分布各区也不错,总有一个在附近。」

《游乐实现所》展场。地上数字是全港丶葵青区及柏林的人均游乐场面积。

Kevin最惊讶发现,去塘尾道儿童游乐场的区内小孩即使互不相识,很多都懂得在那里玩名为「大白鲨」的自创游戏。「规则还超级复杂!其实游乐场是小孩会交流丶会把创意放进去的场所。」不是每个游乐场都能孕育出流传区内的游戏,但不同社区都有它的「大白鲨」——有用家的独特需求,改造游乐场时该好好了解。

在塘尾道儿童游乐场玩「大白鲨」游戏的小孩。(图:童理玩)

游乐场与文化关系

在《游乐实现所》展览中可见大量相片,是「童理玩」邀请逾300位小孩用lomo相机,在香港多区所拍的城市景象。「题目是拍下他们眼中好玩的丶漂亮的和社区独特的东西。」 Kevin想藉此思考:「日常大家在理解这个城市的时候,游乐场能扮演什麽角色?」相中有游乐设施丶高楼大厦丶花草树木等。他记得儿时每逢周末去外婆慈云山的家,会在附近荡秋千,对该区的认知部分来自游乐记忆。Kevin相信游乐场除有玩乐功能,在文化层面也有它的位置。

Helen这样形容游乐场的生命:「由它被规划和设计,到建成後开放予大众使用,再到日後如何被记住,这三个阶段都反映了我们的文化。」她说供人玩乐的第二阶段,最显而易见,所以一直最受关注。「但游乐场如何被设计出来?程序公义是怎样的?开放使用後如何管理?这些大家以往都不太理会。我想文化上的改变,是我们应该更透彻地去计划整个游乐场的生命过程。」现在香港将更新百多个游乐场,前期设计加入公众参与元素,她觉得是值得期待的转变。「从前的常态,是用设计师的个人意志加上官员的行政经验,而得出游乐场设计,它可能与一般人的生活没有关系。现在将那种个人意志开放成集体意志,设计可以基於用家经验,以至大家的想像。」

《游乐实现所》展览展示小孩所拍的城市景象。

《游乐实现所》展览

即日起至8月27日

PMQ元创方H506-507室

详情:https://pmq.hk/rQ086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