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向空间小且租金长期高企,迷你咖啡店绝不是罕见事,迷你咖啡店的类型繁多,例如只有少量座位、立饮或是只做外取的店家。不过,空间限制却激發了不少咖啡主理人的创意,决定善用有限资源,让人们的目光重新集中于咖啡本身。
在最小的空间 创造最大的互动可能
去年的PMQ Coffee Agenda Go Live曾邀请Black Sugar Coffee的主理人William和小市山设计的首席室内设计师Bong ,主持其中一场讲座,对话其中一个切入点正是二人的合作 – Black Sugar Coffee 中环店的设计。
店舖空间只有八十呎,以香港的标准来说也是太小了,要在这样的空间既可放置设备齐全的吧台、餐单和商品,还能够储物,又可保持客人和咖啡师的互动,十分考验设计师的能力。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和二人最喜欢的设计,一定是就像魔术盒的大门。大门打开后,成为展示零售产品和餐牌的牆身空间,让狭小的空间得以延伸。
Black Sugar Coffee
咖啡店本该如此,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成为人与人之间连结点,形成社群。而迷你咖啡店因着空间限制,却自然地促成了这样的对话机会。
另外,咖啡工作吧台特意让客人靠近,除了可专注在咖啡师冲煮咖啡的过程,也能和咖啡师聊天交流。咖啡店本该如此,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成为人与人之间连结点,形成社群。而迷你咖啡店因着空间限制,却自然地促成了这样的对话机会,在最小的空间造就最大的互动可能。
关于那些本地与海外的迷你咖啡店
虽说迷你咖啡店某程度上受限于租金和空间限制,但同一时间,也有不少咖啡主理人看上其特性,特意挑选一些迷你空间,拉近客人和咖啡师的距离。
把眼光放到日本东京,例如William在对谈中提及的Koffee Mameya。它是由老房子改建而成,经过小庭院后便是咖啡店的空间。店内没有檯櫈,只有一张吧台,所有机器都放在檯底。当咖啡师冲煮咖啡时,才把用具放到檯上,所有咖啡豆则放置在咖啡师身后的木柜。整个空间以咖啡师为主角,当中没有任何多馀东西令客人分心,让人更聚焦在咖啡以及和咖啡师的交流。
Koffee Mameya
整个空间以咖啡师为主角,当中没有任何多馀东西令客人分心,更易聚焦在咖啡以及和咖啡师的交流。
Artista Perfetto亦是我心目中迷你咖啡店该有的模样。店内只有两张长椅和数张櫈,客人不论坐在哪,视线也可面向咖啡师,犹如舞台一样。友善的咖啡师不时与客人閒聊,就这样,对话在迷你咖啡店更易被展开。
Artista Perfetto
友善的咖啡师不时与客人聊天,看看他们喜欢今天的咖啡与否。这样的对话,在迷你咖啡店更容易被展开。
迷你咖啡店之美
在生活裡,每个人都被提供无穷无尽的选择,不同资讯充斥在我们眼前,而迷你咖啡店却把我们的目光重新集中起来。不论是故意为之,或是因地域和租金所限,迷你咖啡店仍有其魅力所在。想了解更多,可到PMQ Coffee Agenda YouTube Channel 重看 「迷你咖啡店设计学」之讲座。
PMQ Coffee Agenda Go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