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視野 #49

迷你咖啡店設計學

PMQ Coffee Agenda Go Live

香港一向空間小且租金長期高企,迷你咖啡店絕不是罕見事,迷你咖啡店的類型繁多,例如只有少量座位、立飲或是只做外取的店家。不過,空間限制卻激發了不少咖啡主理人的創意,決定善用有限資源,讓人們的目光重新集中於咖啡本身。

在最小的空間 創造最大的互動可能

去年的PMQ Coffee Agenda Go Live曾邀請Black Sugar Coffee的主理人William和小市山設計的首席室內設計師Bong ,主持其中一場講座,對話其中一個切入點正是二人的合作 – Black Sugar Coffee 中環店的設計。

店舖空間只有八十呎,以香港的標準來說也是太小了,要在這樣的空間既可放置設備齊全的吧台、餐單和商品,還能夠儲物,又可保持客人和咖啡師的互動,十分考驗設計師的能力。要說最讓人印象深刻和二人最喜歡的設計,一定是就像魔術盒的大門。大門打開後,成為展示零售產品和餐牌的牆身空間,讓狹小的空間得以延伸。

Black Sugar Coffee

咖啡店本該如此,提供一個交流和互動的機會,成為人與人之間連結點,形成社群。而迷你咖啡店因著空間限制,卻自然地促成了這樣的對話機會。

另外,咖啡工作吧台特意讓客人靠近,除了可專注在咖啡師沖煮咖啡的過程,也能和咖啡師聊天交流。咖啡店本該如此,提供一個交流和互動的機會,成為人與人之間連結點,形成社群。而迷你咖啡店因著空間限制,卻自然地促成了這樣的對話機會,在最小的空間造就最大的互動可能。

關於那些本地與海外的迷你咖啡店

雖說迷你咖啡店某程度上受限於租金和空間限制,但同一時間,也有不少咖啡主理人看上其特性,特意挑選一些迷你空間,拉近客人和咖啡師的距離。

把眼光放到日本東京,例如William在對談中提及的Koffee Mameya。它是由老房子改建而成,經過小庭院後便是咖啡店的空間。店內沒有檯櫈,只有一張吧台,所有機器都放在檯底。當咖啡師沖煮咖啡時,才把用具放到檯上,所有咖啡豆則放置在咖啡師身後的木櫃。整個空間以咖啡師為主角,當中沒有任何多餘東西令客人分心,讓人更聚焦在咖啡以及和咖啡師的交流。

Koffee Mameya

整個空間以咖啡師為主角,當中沒有任何多餘東西令客人分心,更易聚焦在咖啡以及和咖啡師的交流。

Artista Perfetto亦是我心目中迷你咖啡店該有的模樣。店內只有兩張長椅和數張櫈,客人不論坐在哪,視線也可面向咖啡師,猶如舞台一樣。友善的咖啡師不時與客人閒聊,就這樣,對話在迷你咖啡店更易被展開。

Artista Perfetto

友善的咖啡師不時與客人聊天,看看他們喜歡今天的咖啡與否。這樣的對話,在迷你咖啡店更容易被展開。

迷你咖啡店之美

在生活裡,每個人都被提供無窮無盡的選擇,不同資訊充斥在我們眼前,而迷你咖啡店卻把我們的目光重新集中起來。不論是故意為之,或是因地域和租金所限,迷你咖啡店仍有其魅力所在。想了解更多,可到PMQ Coffee Agenda YouTube Channel 重看 「迷你咖啡店設計學」之講座。

PMQ Coffee Agenda Go Live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