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视野 #64

当家不成家 高浚明的极地艺术

高浚明

撰文:陈杰
图片:陈杰& 高浚明

面前是一所房子,阳光下洁白无瑕;走近一点,看见是千疮百孔,而屋是从头到脚倒转的——这样的一个建筑,能不能叫作「家」?

当家被摧毁,你是马上逃离现场,另觅安身之所,还是留在原地,试图将本来的家重建?

这是空間設計師、英國註冊建築師和藝術家Anthony Ko (高浚明)为今年deTour 2024设计節创作的《摧毁屋》,一间小小的屋,容纳了以上的种种诘问。

「去年能登地震後,看到一张新闻鸟瞰图,山泥倾泻的灾场里,中间有一幢白色的屋。」他一直记住那画面,却不想把东歪西倒的屋直接重现:「所以刻意把屋保持对称,但完全反转,或者可以象徵失去,甚至某种敌对。」

展场是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好多事情发生,「放着一间状态奇怪的屋,路过的人会不会好奇,凑近去看?」

屋的颜色选择全白,暗喻粉饰太平,掩盖灾难带来的不安。

「而且香港人的『屋』是无形状的,往往是高楼大厦里面其中一格。」这种类似画公仔形态的屋,本身已不属於我们现实生活里对屋的认知,再加上颜色及倒置,将反差推向极致,冲击视觉,继而引发认真思考。

这间《摧毁屋》,是Anthony「极地系列」里的最新作品——在「极地」起屋,颓垣败瓦中尝试重组与建立。

别人眼中的荒芜之地,他格外沉迷,近两年一口气交出三组作品,透过艺术去创造空间,重塑关於「家」的概念。

高浚明是一位英国注册建筑师,空间设计师和艺术家。

2022年西贡海艺术节的《漂浮气泡》,他在盐田梓的玉带桥上,放下一个由镜条组成的气泡,包裹着狭长的桥。

建於1953年的玉带桥,曾经是盐田梓妇女徒步往滘西洲的必经之路,桥低而水流湍急,岛民被冲走的惨剧时有发生。

气泡寓意保护桥上的人,纪念客家女人为家庭的无私奉献,圆球同时代表团圆丶循环的生命,气泡或者脆弱,但它同时拥有盼望与坚强。

2023年SMACH Art双年展的《瓦解》,场景换成意大利多洛美蒂(Dolomites)山脉的草原,常被形容为上帝遗留在阿尔卑斯山的後花园;高山上布满小木屋,牧民过着自给自足丶不过度开发的简单生活,但当旅游业的巨轮辗来,小屋如泥土瓦解,地方历史及生态可以怎样保存?

Anthony在山上升起一座吹气房屋,道理就如救生橡皮艇,原地飘浮,想逃走但离不开,是发芽也是步向解体。

同年参与日本奥能登国际艺术祭,在能登半岛最北端的珠洲,以「秘境」为题,於自2005年能登线停止运作後被荒废的鹈饲駅站,创作《候车室》和《秘密通道》,把当地人及旅客带回已遭淡忘的空间,重拾久违的生命力。

作品经常出现於难以抵达的地点,未必是纯粹巧合。「心底里可能在抗衡打卡文化?让人没那麽容易去到拍照。」Anthony打趣说。

所谓「极地」的定义,在他看来包括不稳定丶飘泊丶矛盾丶避世等等,或者跟地理不完全有关——危险的桥,偏远山脉,废弃车站,以至文明都市,都可以令人思考:究竟家在哪裡?

来到今次的《摧毁屋》,展出地点虽然在中环半山,但「极地」与「虚无」的意识形态保持不变,甚至可以说,之前几件作品的元素,在此仍然可见。

细细审视他的创作,共通点是物理上都有距离,不可触碰,但情感上非常接近,容易看到心裡某處,前題是你對「屋企」有強烈情感。

他形容,其作品有时好像纪念碑,有一点神圣,「可能因为都是伤感的,关於过去,带有故事。」

从白屋裂缝看进去,里面挂起一串串照片,摄於2023年5月5日至2024年1月1日,奥能登两次地震之间,表面风平浪静的日子,他驻留时拍下的日常景色。

「这些照片平平无奇,但地震後,景物被破坏,影像就有了意义,成为一个记录。」

屋侧有个小洞,窥探屋内时钟,时间永久停留於4:10分,今年初能登半岛地震的时间。

回到第一条问题:当家园天翻地覆,你会凭吊,还是积极再建立?

deTour 2024 - design festival

拥有 → 存有:内在的设计

日期 ︱2024.11.29 - 12.15

地点 ︱PMQ元创方(香港中环鸭巴甸街35号)

入场费用: 免费

详情 ︱http://detour.hk/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