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RMM
圖片來源 Valeria Molinari, Mama’s Sauce, Offscreen, Stefan Sagmeister, George Anzaldo, Creative Review, WIRED
大約 140 年前,文藝復興主義者 William Morris 認為手藝復興是改變社會的一種方式。實用與美觀兼備的裝飾藝術備受重視,因為它令製作者和用家在創作和使用時找到快樂。
圖片來源:Valeria Molinari
然而,來到 21 世紀,我們的現代生活已被電子文化和數碼互動所主宰。
今天,不少創作人努力鑽研 3D 打印和程式編寫等技能,透過更優質的屏幕和互動裝置,建立電子與真實世界之橋樑。然而,部分設計師已到達這類型創作的分水嶺,重投手工藝的懷抱。世界各地的設計師開始不再依賴電子作品,選擇透過手藝的粗糙觸感,尋找自我表達的方式。
凸版印刷杯墊(圖片來源: Mama’s Sauce)
應用手藝曾被視作懷舊和有趣的閒餘活動,種類包括絲網印刷、凸版印刷機、紙雕、雕版印刷和刻畫、刺繡、手繪刻字、陶瓷甚至編織。現在,這門手藝更嘗試打入主流,在大型品牌項目中亮相。即使平面雜誌的規格不再流行,大家仍然把雜誌重塑成一塊畫板,讓創作人探索印刷品至今未被發掘的設計潛力。
Offscreen magazine (圖片來源:Offscreen)
我們早前介紹過的雜誌 Offscreen 便是最佳的例子。創辦人兼編輯 Kai Brach 曾是位網頁設計師。在一次與急速而短暫的電子世界斷線後,他決定投向印刷世界。作為一本關於數位影像人的平面雜誌,Offscreen 令 Brach 能以個人方式帶領讀者走出網絡世界,「呈現抽象產品的真實面貌」。能夠從不同角度觀察和了解事物是非常重要的。對多數在電子屏幕創作的創作人來說,重新欣賞手藝讓他們深入了解設計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領會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事。
Stefan Sagmeister 的文字設計 (圖片來源: Stefan Sagmeister)
文字設計大師 Stefan Sagmeister 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Sagmeister 酷愛觸感豐富的設計,他的理念非常簡單,認為人類與手藝是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對他而言,手工作品的好壞見人見智,卻一定感覺自然。
圖片來源:George Anzaldo
不要忘記,很多設計師轉用手寫文字或書法設計已非新鮮事。如果我們能輕易提筆寫下自己的文字,為何還要依靠模仿手寫風格的字型?小時候,我們大多學過書法(記得我們不斷沿著書寫的點子嗎?)。對不少文字藝術家而言,歷經磨練的手藝技巧,與鋼筆尖、墨水和紙張的不完美所產生的張力,是他們愛上書法的原因。
Chris Haughton 為 Creative Review 創作的作品 (圖片來源:Creative Review)
在工業革命和現代設計興起的年代,紡織品一般視作藝術的原形,一種來自古時的簡約藝術。不過,我們還是看到更多設計師和插畫家在作品中探索和融合紡織品。對創作人而言,手織花毯成為傳統海報設計的延伸作品。
Hannah Waldron 為 WIRED 創作的作品 (圖片來源:WIRED)
當我們重新審視現今的手藝,便發現當中的意義已非單純追求美學,而是為創意哲學和理念重新定義。手藝鼓勵我們以整個身體創作藝術,而非以機器取代過程。創作人以專業精神縫紉每塊布料,把工藝視為心血結晶,尋求另類的創新方式。下次遇上創作瓶頸時,不要再瀏覽 Facebook 或 Pinterest 了!不妨嘗試學習一項新手藝,創作出意想不到的出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