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80

渡日先渡海

渡日書店

撰文 Kit Chan
圖片 Kit Chan

長洲應該有書店 ── 要是真的沒有,那就自己開一家出來。

渡日書店的初衷,正是這麼理直氣壯,套用店家的格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柴米油鹽。

書店由七位老闆一同創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七個大人加兩個細路。」其中一位店長嬋補充。

所有夥伴都居於島上,當中有傳媒人、社工、海員、藝術家、老師、全職媽媽等,嬋形容為「新長洲人」,分別從城市搬進海島二至五年左右,是街坊也是朋友。

決定聚在一起開店,純粹因為他們愛看書,而長洲找不到書店。

「其實長洲有一家『長洲書店』,現在還在經營,以前曾經賣過金庸亦舒的小說,但自從島上開了圖書館,店家便只賣文具,再沒有書。」嬋說。

兩年前,這夥新長洲人忽發奇想,瘋狂到打算在其中一個人的家中天台開設pop-up書店,可惜後來沒有成事;直到去年暑假,路經小街,這個在廟宇旁的檸檬黃小屋正在招租,茶餘飯後討論多時的計劃終於成行,同年9月開門營業,長洲終於有書店。

「長洲是你意想不到的方便,方便到連K-Pop跳舞教室、日式蒸浴都有!怎麼可能沒書店。」

「我們的想法真的好簡單,只為自肥,一點不宏大,甚至不關於夢想。」嬋澄清,由此至終只是覺得長洲值得有一家書店:「長洲是你意想不到的方便,方便到連K-Pop跳舞教室、日式蒸浴都有!怎麼可能沒書店。」

開店動機純粹,選書也直截了當,以店長們作為讀者的個人興趣出發,他們喜愛閱讀的,都會在書架出現,暫時不受市場支配,可以容納為數不少的獨立出版刊物,包括小書誌。

其中一位店長嬋。

「豬肉枱」(店中最當眼大枱)陳列出店長推介,把不同內容、但主題近似的書籍放在一起,每兩個月左右換上新的,頗有展覽的味道。

首個專題是「植物世界」,可以想像那是跟海島生活關係密切的題材;之後有「閱讀城市空間」,探索街道地名與人文歷史;近期是非常貼題的「亂世活好」,在荒誕的世道中保持身心正常,有沒有可能?

書籍僅是一部分,並會因應主題辦各種活動;比如「植物世界」會有閱書後上山尋找植物的親子活動;「閱讀城市空間」找來研究香港遊樂場的作者做分享,諸如此類,翻開的不獨書本,還有經由書本拉開的思考及眼界,與生活更貼近。

首個專題是「植物世界」,可以想像那是跟海島生活關係密切的題材。

值得留意的,是店內闢出一角放置童書繪本。「一開始已知道這裡不是只有大人書。如果要在島上開一家書店,那應該跟城市的書店有甚麼不同?」

嬋相信,長洲的小孩與外面的略有分別,日常較多動態活動,到沙灘或上山已經可以玩個夠 ── 但如果想靜下來看書,除了圖書館,書店會是一個重要的孕育場所。

「希望渡日會像家庭式書店,不用好文青或很有格調,甚麼人也歡迎進來。」

「一開始已知道這裡不是只有大人書。如果要在島上開一家書店,那應該跟城市的書店有甚麼不同?」

此想法意外地獲得回應,店子漸漸成為長洲家庭難得的藝文聚落,而繪本市場不容小覷,同時帶來實際回報,例如木棉樹出版的《石小堅》,便是店內暢銷書之一,有力與大人讀物較勁。

服務街坊的取向,還包括引入生活雜貨,包括悦和醬油、環保廁紙、島民自製的檸檬頭清潔劑、本地農產等,由書店延伸出一種長洲生活。

「我們沒有刻意去連結社區,但會將平日感受到的鄰舍關係帶進來,試試讓更多人感受。」所以店外堅持放一張冰室長櫈,引人逗留;長遠目標是製造更多與街坊的互動,引入更多長洲奇人異事。

當書店成為社區一份子,長洲也會把這家空降而來的書店,當成自己人。

人和海島,可以藉由一家書店去串起。

這樣的結果,一如當初開設書店的想法,不宏大,很純粹,但不能說這並不重要。

書店名字中的「渡」字,有「渡」過難關的意思,「絕非『度日如年』的『度』」,嬋再三強調。

「渡」字旁有三點水,看書,請先慢慢渡海。

而店名英文音譯為to-day,好好渡過這一天,日子是苦是樂,都變得實在。

Address: 渡日書店 , 長洲北社街68號地下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