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35

京都荒屋變形記

itonowa

撰文&圖片 Kit Chan

兩所荒廢破落的房子,可以怎樣起死回生?

設計師牽來一條線,把兩間屋串起來,然後慢慢編織出一個複合空間──房子復活了,並出現前所未有的功能與內涵。

那是京都島原社區的itonowa,前身是兩所經已無人居住的町屋,屋齡分別為105年及52年;背對背的兩所老房子,經重新翻修和設計,由數家商店共同經營及管理,去年10月開幕,引起一陣社會熱話和好奇眼光。

itonowa位處平靜的民宅小街,佈局顯然經過精密考慮。

大門口是咖啡店GOOD TIME COFFEE,時尚而光潔,當香氣飄散,路過的人自會走過來。

踏進去,方知裡頭別有洞天:樓底格外的高,由重重相間的木條支撐,保留京都町家標誌式結構,既具古色古香的風味,亦有機會瞥見前人民宅的某種面貌。

穿過咖啡店,後面是露天空地,佈置成小小的庭園,放著藝術擺設和多肉植物。

再走前些,來到另一所町屋,越過客廳,不同的房間就是各具性格的小店,由設計師和手作人打理,一片文藝恬靜的氛圍。

但,真正叫人訝異的重點,是老屋活化企劃背後的社會問題:近幾年,日本各地的空置樓房不斷增多,看看官方調查數字,2013年就有驚人的820萬間,數字並且每年遞升。

後來京都市公所想到好主意,兩年前推出「空屋活用 x 社區營造」計劃,提供維修資本,公開招募活化舊屋的設計藍圖,條件只得一個:作品必須能夠連結社區。

那時候,從事廣告公司的村田敬太郎,看見企劃宣傳,剎那生出一念:有沒可能,用盡一所樓房的空間,讓最多的人得到好處?

他是京都島原社區的在地人,家族於同區經營布匹店,五年前回到老家定居,看見區內大量空屋,感到不是味兒,決定參加招募計劃,選定其中毗連的兩間,著手改造。

結果,其交出的計劃書給評審團挑中,順利獲得工程費用,itonowa誕生眼前。

取名Itonowa(日文解作圈起來的線),並不是憑空想像的意境,跟地區歷史大有關係:江戶時代的島原,上世紀是非常繁榮的煙花柳巷,放眼過去,街道上全是一排接一排的絲綢和布品店。

村田敬太郎以無形的「線」作工具,穿起兩間屋,進駐的商店也是售賣和服、古著、毛毯飾品等,與針線布匹相關,暗地回應社區的過去。

老屋復活,對當地居民來說,額外高興是得到一個聚腳點。兩屋之間的庭園,不時舉辦工作坊和講座,提供了活動集會的空間,更好玩要說到「租地」服務,每日僅需付出一千日元,便可來此自由開檔,做點小生意。

一度死氣沉沉的荒屋,因為一條線,讓空間和人重新連起,一起走向新的可能。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