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46

明亮背影有黑暗

姆明世界的孤寂与救赎

撰文 Kit Chan
图片 Kit Chan

大概,在能够治愈人心以前,必先经历重重试炼,方可修成正果──姆明就是好例子。

由芬兰艺术家Tove Jansson(1914-2001)创作的故事,描绘姆明谷一群精灵的日常历险,小说系列以至后来衍生的插画绘本,累计销量超越1,500万,并且翻译成44种语言,七十年来陪伴几个世代的大人小孩成长。

亚洲读者受日本版姆明动画(1964年翻译为日文,自此大红)的影响,印象离不开奇幻冒险、友谊常存等等,集中呈现与世无争的一面;然而天真烂漫的背后,原著故事其实是一场逃离现实的自我救赎。

一切源于水深火热的时代背景:1945年《姆明与大洪水》面世,二次大战才刚刚结束,芬兰当然没能独善其身,期间遭苏联入侵,展开短暂但惨烈的冬季战争(1939年冬至1940年春),被迫割让出部分领土。

当世界动荡难耐,姆明谷成为Tove Jansson的某种心理投射:原属儿童文学的《姆明与大洪水》,不寻常地出现吓人的灾难情节,难民颠沛流离,而从旁辅助文字的插画,黑白为主,线条粗犷,有点悲观绝望,偶尔出现涂鸦一般的混乱,跟后来趋向柔和与平易近人的画风,完全南辕北辙。

及后1946年出版的《姆明谷彗星来袭》,同样充斥阴霾,描写彗星降临前的惶恐 ;有评论认为那是核武象征,甚至曾有学者因而大胆假设,姆明谷其实暗喻核战后万物荒凉的诡异国度,所有角色都是劫后余生的生物,聚结起来挣扎求存。

而姆明虽是自由创作,可也是一面镜子,反映著作者的自身及想法。

其中姆明爸爸与姆明妈妈,原型显然是Tove Jansson的父母;而故事后期出现中性打扮的聪慧女子Too-Ticky,普遍被认为是作者同性伴侣Tuulikki Pietilä的化身。

原著故事不像一般童书般着迹地说教,没所谓绝对的善恶与黑白,强调接受每个人的多重性格,可爱有时讨厌有时,合该学会拥抱彼此的差异。

比方说,姆明一家对警察及劫匪一视同仁,谁个来访,姆明妈妈都会好客地端上食物;还有神出鬼没的胖妖怪Groke,踏足之处遍地结冰,植物统统枯萎,教人们避之则吉,偏偏Groke穷一生追赶着温暖明亮的油灯,而有灯的地方总会有人──那可能寓意表面难以亲近的人,暗里都存在温度,只要你愿意放下成见,去接近和聆听?

Tove Jansson总是不避嫌地把成人世界放进作品,关于孤单、失去与恐惧,因为那是世上每个生命必经的一课。

「你独自一人,但那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全都是独自一人。」她曾经这样说过。

其笔下的姆明故事,始于春天,寒冬结束,刚好完成一圈季节循环;透过这个圆圈,她为自己创造了面对残酷现实的窗口;而窗子里宣扬的善意、勇敢与追求和平,倒过来熏陶了曾经走过哀伤的同路人,换个角度去观看世情。

系列最后一部小说《姆明谷的意外访客》,讲述寒冬快来,一众友好纷纷前往姆明家预备冬眠,结果发觉空无一人;主角一家一直失踪,直到结尾海边隐约出现一艘小船,乘客不明,然后故事在谜团中划上句号。

如此开放式结局,留下永远待续的旅程。对未知常存盼望,就能生出力气,抵抗漫长的黑暗。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