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46

明亮背影有黑暗

姆明世界的孤寂與救贖

撰文 Kit Chan
圖片 Kit Chan

大概,在能夠治癒人心以前,必先經歷重重試煉,方可修成正果──姆明就是好例子。

由芬蘭藝術家Tove Jansson(1914-2001)創作的故事,描繪姆明谷一群精靈的日常歷險,小說系列以至後來衍生的插畫繪本,累計銷量超越1,500萬,並且翻譯成44種語言,七十年來陪伴幾個世代的大人小孩成長。

亞洲讀者受日本版姆明動畫(1964年翻譯為日文,自此大紅)的影響,印象離不開奇幻冒險、友誼常存等等,集中呈現與世無爭的一面;然而天真爛漫的背後,原著故事其實是一場逃離現實的自我救贖。

一切源於水深火熱的時代背景:1945年《姆明與大洪水》面世,二次大戰才剛剛結束,芬蘭當然沒能獨善其身,期間遭蘇聯入侵,展開短暫但慘烈的冬季戰爭(1939年冬至1940年春),被迫割讓出部分領土。

當世界動盪難耐,姆明谷成為Tove Jansson的某種心理投射:原屬兒童文學的《姆明與大洪水》,不尋常地出現嚇人的災難情節,難民顛沛流離,而從旁輔助文字的插畫,黑白為主,線條粗獷,有點悲觀絕望,偶爾出現塗鴉一般的混亂,跟後來趨向柔和與平易近人的畫風,完全南轅北轍。

及後1946年出版的《姆明谷彗星來襲》,同樣充斥陰霾,描寫彗星降臨前的惶恐 ;有評論認為那是核武象徵,甚至曾有學者因而大膽假設,姆明谷其實暗喻核戰後萬物荒涼的詭異國度,所有角色都是劫後餘生的生物,聚結起來掙扎求存。

而姆明雖是自由創作,可也是一面鏡子,反映著作者的自身及想法。

其中姆明爸爸與姆明媽媽,原型顯然是Tove Jansson的父母;而故事後期出現中性打扮的聰慧女子Too-Ticky,普遍被認為是作者同性伴侶Tuulikki Pietilä的化身。

原著故事不像一般童書般著跡地說教,沒所謂絕對的善惡與黑白,強調接受每個人的多重性格,可愛有時討厭有時,合該學會擁抱彼此的差異。

比方說,姆明一家對警察及劫匪一視同仁,誰個來訪,姆明媽媽都會好客地端上食物;還有神出鬼沒的胖妖怪Groke,踏足之處遍地結冰,植物統統枯萎,教人們避之則吉,偏偏Groke窮一生追趕著溫暖明亮的油燈,而有燈的地方總會有人──那可能寓意表面難以親近的人,暗裡都存在溫度,只要你願意放下成見,去接近和聆聽?

Tove Jansson總是不避嫌地把成人世界放進作品,關於孤單、失去與恐懼,因為那是世上每個生命必經的一課。

「你獨自一人,但那沒有關係,因為我們全都是獨自一人。」她曾經這樣說過。

其筆下的姆明故事,始於春天,寒冬結束,剛好完成一圈季節循環;透過這個圓圈,她為自己創造了面對殘酷現實的窗口;而窗子裡宣揚的善意、勇敢與追求和平,倒過來薰陶了曾經走過哀傷的同路人,換個角度去觀看世情。

系列最後一部小說《姆明谷的意外訪客》,講述寒冬快來,一眾友好紛紛前往姆明家預備冬眠,結果發覺空無一人;主角一家一直失蹤,直到結尾海邊隱約出現一艘小船,乘客不明,然後故事在謎團中劃上句號。

如此開放式結局,留下永遠待續的旅程。對未知常存盼望,就能生出力氣,抵抗漫長的黑暗。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