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29

家有家规

公利真料竹蔗水

撰文 Kit Chan
翻译 v_p
图片 Kit Chan

叫一个躁动不安的少年,天天待在小店斟蔗汁,会是怎样反应?

「梗系唔制!」崔文聪记得,当时父母提出要求,他强硬地一口拒绝:「都未玩过,未自由过。」

那年十六岁,中四毕业。自知不是念书料子,因为有更想追的梦:当专业调酒师。「觉得做这个很有型,见的人多,而且容易识女仔。」阿聪说得坦荡荡。

其家人经营的老店,是上环荷里活道60号的「公利真料竹蔗水」:1948年开业,由元朗一位拥有甘蔗农田的林姓地主创办,辗转来到第三代,阿聪父亲崔志新是现任老板,而阿聪是家中长子。

六十年字號,哪敵得過外頭的花花世界?阿聰做過酒吧、卡拉OK、日本料理,調酒師如願當上了,甚麼人都見過,女孩也交過不少;但不消幾年,開始倦了:「原來甚麼地方都一樣,來夜場的人都是這樣狂歡,每晚『劈』至凌晨三、四點,第二晚又來過。」

直到七年前,父親再次游說回家幫忙,他終於點頭:「感到看夠玩夠,可以定下來……而且阿爸年紀也大了。」

那时依然有点半推半就,而他后来才了解,自己经历的路,爸爸三十年前已走过一遍:崔老板在广州出生,16岁读毕中二来港,在当时由姨丈经营的「公利」工作过几年,渐渐觉得枯燥。

未几他外闯,想看看自己能耐,做过电镀厂,到过酒楼当烧味师傅;成家立室那一年,适时姨丈退休,蔗汁生意无人承接,他在犹豫下接管,其时二十七岁──跟阿聪回店帮忙的岁数,一模一样。

两父子遭遇相同挣扎,结果在人生同一阶段,做下相同的决定。

一家人在战前唐楼上居下铺,每天下楼就是顾店,日子确是刻板,但阿聪渐渐发觉,一杯蔗汁里面,藏着都是学问。

比方说,一般店家为贪方便,通常也是连皮生榨,甚至将甘蔗用糖水预先浸泡,增加甜味。

但爸爸一直沿用的,是六十八年前创店人定下的规矩,即最传统做法:榨汁前先将蔗刨掉外衣,然后以慢火煮焗两小时。

「生蔗有腥味,煮熟先榨清甜好多,而且没那么寒凉。」崔老板解释,他们只用青皮肉蔗,不用黑皮的,这样榨出来的汁便会甜而不浊。

坚持正宗,因为对前人有种莫名尊重。花砖墙壁上,有一张镶起来的「竹蔗栽培鉴别法」,提及种蔗所施的肥料,不能用人粪,也不该下化学物,只能用天然花生麸,这样竹蔗才会清甜优质。

那是「公利」创办人林氏亲自提笔,当年为正视听,半世纪后成为某种家规,为后人提供训示;店名中的「真料」二字,正是强调童叟无欺,真材实料。

这样的家庭式老行业,站在疯狂变天的小区,就像旁边的石墙树,默然看着世代更替。

「本来中上环好多蔗汁铺。」崔老板记得,九十年代一家接一家的结业,最后的同业,就在距离一分钟步程的前已婚警察宿舍(即PMQ元创方现址)对面,十年前正式关门,自此整个中西区独剩「公利」。

「其实哪家老店不想做下去?通常都是子女不愿接手。」阿聪自言年纪愈大,愈知道念旧:「东西失传就没了,后生那辈可能不知香港曾经有过甚么。」

近年店子吸引不少文青少女,挤在门前石柱的手绘海报拍照:上面画了一位样子和黎明有九成相似的男人。

「这海报八十年代初已经出现,当年老板找一位读艺术的学生特别去画,宣传新推出的龟苓膏。那时广告都是手画的。」崔老板哭笑不得地:「黎明还未有耐入行当明星。」

来拍照的青年未必知道,六、七十年代,蔗汁铺既是联谊聚头的地方,也是穷人医馆;热气喉痛,没多余钱看病,来喝杯凉茶清热便了事。

今天除了阿聪,念毕设计的弟弟也回来协助打理生意。三父子守住家业,同时留住了,不该失落的一些平民风景。

公利真料竹蔗水

https://www.facebook.com/kungleeherbaltea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