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02

讀「獨」新文化 : 下北沢世代專訪

下北沢世代

撰文 RMM

「下北沢世代」在獨立書店界是一個相當為人熟悉和喜愛的名字,單是社交網站 Facebook 已經有超過5萬5千個讚好。它不是一般的書店,而是一個包辦出版、編輯、設計和策展的創意工作室。兩位創辦人李昀鎂 Monique Lee 和羅喬偉 David Lo 一直按照自己喜愛的模式前進,他們都喜愛收集和關注不同地方的獨立刊物特色出版,並熱衷於用獨特的角度來介紹和詮釋他們欣賞的作品。加上被身邊一些藝術家和創作者的熱情和堅毅所感動,兩位因此在 2007 年正式成立「下北沢世代」,除了藉此分享和傳達他倆的想法與理念之外,他們更視「下北沢世代」為一個累積文字和記錄生活的平台。

台北下北沢世代書店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為什麼用「下北沢」這日本地區作名字?是希望帶那裡的特色、精神或者文化給年輕一代嗎?


其實很難確切地說出為什麼。幾年前前往日本東京旅遊時與下北沢這特別的區域邂逅。除了文化氛圍與整個街區的活力讓人印象深刻之外,我覺得那名字在視覺上也特別好看。下北沢區的結構很特別,它一半是安靜的高級住宅區,另一半是熱鬧的商店街區。兩者雖有衝突,卻又完美地共存。下北沢也是日本獨立樂團的重要發源地,除了街頭的 live 表演,也有很多 live house 、劇場和大學位於此區。另外,它更暗藏着微型的獨立書店、二手服飾、彈珠機店、個性咖啡店,亦或是凌亂的雜貨店等。這些都是我們的最愛。我們亦知道有很多著名的編輯都選擇在此區域居住喲!

台北下北沢世代書店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台北下北沢世代書店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你們會怎樣選擇出版的題材和類型呢?一本好雜誌對你們來說要具備什麼元素?


主要會以自己感到興趣的題材來作切入和選擇。對於「下北沢世代」來說會較偏向寫真、繪畫與藝術設計類別的書籍。我已故的夥伴羅喬偉由於喜愛和長期關注寫真這領域,所以他在世時也推介了大量寫真類型的作品。而我本身喜愛畫圖,所以對於藝術設計作品與繪畫類別的書本特別感興趣。另外,我們特別喜愛有特色的書刊和獨立出版作品。原因是希望永遠都可以保留一顆年輕開放的心,所以我們也特別重視新興創作者或新銳攝影師的作品。

我想視覺還是重要的。這就像與某人初次見面, 對方是否有某種獨特的氣質可以先吸引住你的目光,讓你進而渴望與他交談。接著就是是單元企劃與專題內容了,它是否夠深入詳盡呢?切入的方式是否獨特?是否足夠?或者夠大膽和放鬆呢?另外,出版社與藝術總監的搭配、攝影師與模特兒的編排都可以讓我們一窺整本刊物的視角和個性。基本上,一本雜誌不一定要具備以上全部的條件, 它只要能在某方面呈現出相當有份量的內容和特質,我們就覺得可以入手。

下北沢世代製作發行的台灣新銳寫真家鄭弘敬限量寫真 ZINE《有菌》。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Les Seuls - 謝易瑾》寫真 ZINE 也是由下北沢世代製作發行。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面對越來越圖像化和文字變得越來越簡化的社交網絡年代,你們認為影響是好是壞?


我們覺得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好像生物進化一般,我們必須學習說話的轉換和情緒傳達的轉變。當然,我們偶爾會掛念以前的一些表達方式和事物的純粹。但我們相信這些東西其實並沒有消失的。只要我們臣服於現代的便利,不怠惰腦袋的話,我相信我們還是可以保持美好的東西。(笑)

這也讓我想起前陣子日本設計師菊地敦己的平面設計個展所拋出的議題。展覽名稱為「Creation Is Free. Production Needs Fee.」。在這個網路資訊和資源發達的時代,創新已經成為一件容易又免費的事情。但是經過設計師定稿、印刷、製作為成品之後,購買者就需要支付費用。展覽會場分為兩邊,一邊為免費的設計圖像,觀者可以自行調整大小配置並下載;另外一邊則放置了已經完成的筆記本、杯子、提袋、火柴盒等已經完成的設計產品。這可以說是大膽地挑戰觀者與自己設計作品間的互動行為。網絡消滅了門檻,卻也使創意產生了矛盾。

下北沢世代 x 日本 BEAMS 合作企畫展「ZINE & COLLECTION」。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下北沢世代期間限定書店於「好家在台灣」。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下北沢世代「搬遷紀念展」,一個融合選書和植物的有趣展覧。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未來會有什麼計劃來繼續孕育年輕人對獨立出版文化的認知呢?


正如時勢所趨,愈來愈多獨立創作者選擇加入個人出版的行列。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國際性的 zine 交流平台。而在紐約,最普遍的就是藝術書展,因此我們認為自己應當建立屬於台灣的藝術書場景。我們希望能夠與其他亞洲藝術書展合作,從而推動和串連出版商和創作者之間的網絡機制,在各地發行不同的 zine。但這會是一個遠大計劃,還需要許多夥伴的共同參與,未來甚至會聯合亞洲的 zine 社群參與歐美藝術書展。

另外,我們也以「移動圖書館」為主題,長期與各地的特色店舖、時尚咖啡店、風格傢俱店等合作,配合空間特性不定期推出特定的選書企劃與展覽,藉由閱讀與生活的體驗,傳達書本獨特的語彙與文化感受。於「下北沢世代」店舖,也將定期推出微型出版社與出版創作者的主題企劃展。

下北沢世代於東京藝術書展的對談會。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下北沢世代參與東京下北沢 B&B 書店的演講會。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下北沢世代兩位創辦人李昀鎂 Monique Lee 和羅喬偉 David Lo。
圖片提供 © Shimokitazawa Generations

謝謝 Monique,大家可透過以下網站得到「下北沢世代」的最新資訊:
Facebook
Official website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