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

YES! KIDS CAN 敢创校园计划

日期

2019 年 5 月 至 11 月

时间

日间

05/17/2019 09:00 11/30/2019 19:00 Asia/Hong_Kong YES! KIDS CAN 敢创校园计划 日期: 2019 年 5 月 至 11 月
时间: 日间
各区小学及附近社区、PMQ 元创方
场地

各区小学及附近社区、PMQ 元创方

主办
PMQ 元创方
主要赞助
导师团体

YES! KIDS CAN 敢创校园计划(高小組):AaaM建筑设计工作室、陈韵淇、张玮晋、郭伟麟、MoldflipWeave Artisan Society

YES! KIDS CAN 敢创校园计划(初小組):Littleurbanmountain Design 小市山设计

名额

只限本地学校报名,名额已满。

今个夏日,小孩当家!

创意绝非创作人专利,孩子自小培养创意思维,在成长历程各个阶段,定必一生受用。创意可以改变世界,在可见的未来,社会除了渴求科技人材,富创意及人性思考更见其重要性。

我们相信,创意与生俱来,所以孩子们的奇想及创造力本是无限。在生活日常中,该如何让他们提升创作自信,发挥创新能力,以至促成创作?

今年,PMQ元创方伙拍多个设计师及创意团队,以「设计思维」- 一个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论-作出发点,跨越建筑艺术 STEM 三个媒介,引发孩子的创意本能。发展学生创意思维及建立他们的创意自信。 「设计思维」的练习系统,由「Empathize 心」、「Define 释」、「Ideate 想」、「Prototype 做」以至「Test 试」,引导小朋友以同理心及多角度思考出发找出问题、构想以至动手做,经历尝试、失败到解决问题,并体验团队沟通及合作精神。

让我们一同给予孩子空间及信任,展现敢创力量! YES! KIDS CAN!


活动简介
「敢创校园计划」将于2019年5月至7月(小五及小六学生)及2019年9月至11月(小三及小四学生)期间举行。我们邀请了跨界创意团队包括建筑师、设计师、创客及艺术家等,一同合作策划共约20-24小时的创意活动,由团队带领及培训学生,而校内老师亦会一同参与及协助学生实践创意学习,一同体验创作过程及接触「设计思维」的运用。而参与「YES! KIDS CAN 敢创校园计划」的创作成果亦会在PMQ YES! KIDS CAN 敢创教育节期间向公众展示。

课程时数: 约 20-24 小时
学生对象: 小三至小六学生
每班人数: 24人
参加费用: 免费
语言: 英语或广东话

【A 组】5 月至 7 月部分 (小五至小六年级适用)

第一节 走进社区实地观察,透过讨论及资料搜集,发掘问题及建立同理心。
第二节 利用脑图(mind map) 或多方思考,本着「以人为本」精神,拟定解决方案。
第三节 学习基本制作技能,动手创作并进行测试。
第四节 根据测试结果作调整,分享创作过程、成果与心得。


校内老师及学生会于活动后整合创作,创意团队亦会提供支援以完成作品,其成果暂定在8 月17 至25 日于「YES! KIDS CAN 敢创教育节」向公众展示,同学将进行分享。

导师简介
A) 小五及小六年级组别
教学团队以AaaM建筑设计工作室主理,包括永续社区设计师陈韵淇(Kay Chan)、专长于旧物升级再造(Upcycling)的产品设计师张玮晋(Kevin Cheung)、热爱都市研究及社区设计的郭逹麟( Dylan Kwok)、擅于以水泥作创作的Moldflip倒模工作室,以及多元化设计工作室Weave Artisan Society。

  • AaaM (Architecture as a Medium) - AaaM建筑设计工作室的三名香港年青建筑师创始人,相信建筑是一个无远弗届的媒介。并透过从事建筑设计、空间装置、文字创作、策展与设计工作坊等传播建筑及设计文化。除设计相关项目以外,AaaM亦具丰富教育及公众互动工作坊经验。
  • Kay Chan 陈韵淇 -「社区好日子」创办人,专长于永续社区设计,寻求一种仔细考量过社区与环境因素的艺术及设计方案。工作范畴包括产品设计及开发、品牌包装、活动策划等多元化活动。近年亦积极参与更多社区合作及改善公共空间的设计,希望透过艺术及设计可以带动社区互动及环境保护议题。
  • Kevin Cheung 张玮晋 -  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产品设计)后,张玮晋热心投入旧物升级再造(Upcycling)产品开发。在创造产品的同时,他相信设计师有能力和责任保护环境,以可持续的态度平衡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支柱。他亦不时举办升级再造工作坊,希望透过亲手参与制作,鼓励手作文化,并教育大众多动手,少购买。
  • Dylan Kwok 郭达麟 - 郭达麟热衷于不同类型设计及都市硏究,并以设计作为沟通桥梁。自小深受香港和日本两地的文化熏陶,曾远赴芬兰进修及工作。他热衷于透过运用设计,改构公园凳、电车、平台花园、社区厨房、城中后巷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元素。他曾于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获最佳硕士论文大奖及2009年香港创意智优青年设计才俊奖的殊荣。
  • Moldflip - Moldflip两位主理人Mig Lau及Joe Ma早于修读建筑学硕士时,已开始以水泥创作。他们希望透过此媒介作不同尝试及突破,并借此与大众分享水泥的美学与概念。两位于2016年成立了倒模工作室,并以产品、空间、艺术品设计及公众工作坊的形式与大众交流。
  • Weave Artisan Society - Weave的概念由几位来自香港,英国及荷兰的建筑师萌生,他们希望重新检视设计师与工匠的关系,近几年来于他们清迈的设计空间以研讨会及手工艺工作坊向大众推广设计文化。 Weave创始人之一莫婷昕现为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建筑设计课程的讲师。

【B 组】9 月至 11月部分 (小三至小四年级适用)

第一节 透过剧场游戏了解何谓「学校」,并以访谈用家及校内观察,为设计流动学校搜集资料。
第二节 由浅入深理解建筑学的五个设计方向,学习绘图技巧(平面图及剖面图),分组设计及准备制作流动学校模型。
第三节 分组制作1:1流动学校模型,向建筑师讲解设计特点并进行检讨。
第四节 根据第二节所学习之「五个设计方向」,进行五种模型测试,并就结果检讨设计及进行修改。
第五节 各组发布及分享创作成果,介绍设计特点,并由导师、学校老师、家长及其他同学回应及提供建议作改进。


创作成果暂定于校内向家长、老师及学生展示,参与同学将进行分享。

导师简介
B) 小三及小四年级组别
教学团队由小市山设计主理,并结合一众跨界创意人士,包括建筑师、设计师、工匠/手作人以及戏剧教育导师,以《流动学校》为主题让学生透过工作坊体验设计思维的过程。

统筹及课程设计

  • 小市山设计 – 一所年轻的设计工作室,由建筑师杨建邦及剧场艺术家赖闪芳共同成立,专注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艺术创作。成立于2017年,小市山设计一直关注建筑与人的关系。由最初参与一些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建筑相关的计划开始,如今工作室项目已扩展至艺术装置、社区营造、建筑及室内设计。

建筑/设计师

  • 叶丽燊 – 香港注册建筑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Ride Architects Studio 创办人。曾参与香港多个活化、保育或改造项目,包括:本港首个留屋留人的湾仔We哗蓝屋群、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美利大厦(现为香港美利酒店)及九龙湾零碳天地等。
  • 陈启恩 – 室内空间、环境及建筑设计师。 2014年于香港理工大学环境与室内设计学毕业,Crevice Design创办人,曾参与策划赛马会设计组织的年度旗舰计划(2014及2015)、ArtAlive@park(2014)、Hawkerama项目(2012)、及无止桥(2011及2012)等。

工匠/手作人

  • 刘伟昌(昌哥) – 流动架生房创办人之一,古典单车发烧友一名。从工匠到艺术家,喜欢以机械零件创作,透过复修旧物,让古典的味道和情怀能够再一次在现今社会呈现出来。
  • 封晓彤 – 毕业于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其后创立碎念工房和流动架生房,现为社区项目及艺术策展人。 Stephanie参与之项目跨越视觉艺术、设计及文学创作,她热爱探索、解构及再现由天然素材到古旧器物等不同媒介。 Stephanie致力推动国际及本土文化保育,亦希望以工艺和永续设计介入社会改变。

戏剧教育导师

  • 黄帼婷 – 资深前线戏剧教育工作者,过往十多年曾出任中英剧团高级教育及外展主任、Starlit Learning Centre幼儿教育总监及Theatre Noir戏剧教育统筹。合作机构包括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艺术馆及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近年编导社区口述历史剧《沙田四世代》(2017)。
  • 张衍彤 – 2017年毕业于榞剧场第一届全日制全方位戏剧证书课程,现为自由身演员,并于中英剧团担任儿童戏剧课程助教。近期参与之演出包括:影话戏《再见十二浦》、《盛宴》;榞剧场《榞创系列之睇你点死》;三角关系《Hide and Seek》、《最好的时光》等。


有关「YES! KIDS CAN 小童敢创造」: 请按此

立即Like PMQ Seed Facebook专页 Instagram帐户 紧贴我们最新消息!

若想知道PMQ到底如何以设计思维推动创意?可回顾2018年教育项目「玩创夏日 WOW Summer」的影片: https://youtu.be/rWNZh4gjeck

完成报名登记的人士,即表示已阅览及同意注意事项、条款及细则,以及恶劣天气安排 如有任何争议,PMQ元创方保留最终决定权。
免责声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仅为本项目提供资助,除此之外并无参与项目。在本刊物/活动内(或由项目小组成员)表达的任何意见、研究成果、结论或建议,均不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通讯及创意产业科、创意香港、创意智优计划秘书处或创意智优计划审核委员会的观点。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