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

YES! KIDS CAN 敢創校園計劃

日期

2019 年 5 月 至 11 月

時間

日間

05/17/2019 09:00 11/30/2019 19:00 Asia/Hong_Kong YES! KIDS CAN 敢創校園計劃 日期: 2019 年 5 月 至 11 月
時間: 日間
各區小學及附近社區、PMQ 元創方
場地

各區小學及附近社區、PMQ 元創方

主辦
PMQ 元創方
主要贊助
導師團體

YES! KIDS CAN 敢創校園計劃 (高小組):AaaM建築設計工作室、陳韻淇、張瑋晉、郭偉麟、MoldflipWeave Artisan Society

YES! KIDS CAN 敢創校園計劃 (初小組):Littleurbanmountain Design 小市山設計

名額

只限本地學校報名,名額已滿。

今個夏日,小孩當家!

創意絕非創作人專利,孩子自小培養創意思維,在成長歷程各個階段,定必一生受用。創意可以改變世界,在可見的未來,社會除了渴求科技人材,富創意及人性思考更見其重要性。

我們相信,創意與生俱來,所以孩子們的奇想及創造力本是無限。在生活日常中,該如何讓他們提升創作自信,發揮創新能力,以至促成創作?

今年,PMQ元創方夥拍多個設計師及創意團隊,以「設計思維」- 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作出發點,跨越建築藝術STEM 三個媒介,引發孩子的創意本能。發展學生創意思維及建立他們的創意自信。「設計思維」的練習系統,由「Empathize 心」、「Define 釋」、「Ideate 想」、「Prototype 做」以至「Test 試」,引導小朋友以同理心及多角度思考出發找出問題、構想以至動手做,經歷嘗試、失敗到解決問題,並體驗團隊溝通及合作精神。

讓我們一同給予孩子空間及信任,展現敢創力量!YES! KIDS CAN!


活動簡介
「敢創校園計劃」將於2019年5月至7月(小五及小六學生)及2019年9月至11月(小三及小四學生)期間舉行。我們邀請了跨界創意團隊包括建築師、設計師、創客及藝術家等,一同合作策劃共約20-24小時的創意活動,由團隊帶領及培訓學生,而校內老師亦會一同參與及協助學生實踐創意學習,一同體驗創作過程及接觸「設計思維」的運用。而參與「YES! KIDS CAN 敢創校園計劃」的創作成果亦會在PMQ YES! KIDS CAN 敢創教育節期間向公衆展示。

課程時數: 約 20-24 小時
學生對象: 小三至小六學生
每班人數: 24人
參加費用: 免費
語言: 英語或廣東話

【A 組】5 月至 7 月部分 (小五至小六年級適用)

第一節 走進社區實地觀察,透過討論及資料搜集,發掘問題及建立同理心。
第二節 利用腦圖(mind map) 或多方思考,本着「以人為本」精神,擬定解決方案。
第三節 學習基本製作技能,動手創作並進行測試。
第四節 根據測試結果作調整,分享創作過程、成果與心得。


校內老師及學生會於活動後整合創作,創意團隊亦會提供支援以完成作品,其成果暫定在8 月17 至25 日於「YES! KIDS CAN 敢創教育節」向公眾展示,同學將進行分享。

導師簡介
A) 小五及小六年級組別
教學團隊以AaaM建築設計工作室主理,包括永續社區設計師陳韻淇 (Kay Chan)、專長於舊物升級再造(Upcycling)的產品設計師張瑋晋(Kevin Cheung)、熱愛都市研究及社區設計的郭逹麟 (Dylan Kwok)、擅於以水泥作創作的Moldflip倒模工作室,以及多元化設計工作室Weave Artisan Society。

  • AaaM (Architecture as a Medium) - AaaM建築設計工作室的三名香港年青建築師創始人,相信建築是一個無遠弗屆的媒介。並透過從事建築設計、空間裝置、文字創作、策展與設計工作坊等傳播建築及設計文化。除設計相關項目以外,AaaM亦具豐富教育及公衆互動工作坊經驗。
  • Kay Chan 陳韻淇 -「社區好日子」創辦人,專長於永續社區設計,尋求一種仔細考量過社區與環境因素的藝術及設計方案。工作範疇包括產品設計及開發、品牌包裝、活動策劃等多元化活動。近年亦積極參與更多社區合作及改善公共空間的設計,希望透過藝術及設計可以帶動社區互動及環境保護議題。
  • Kevin Cheung 張瑋晉 -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產品設計)後,張瑋晉熱心投入舊物升級再造(Upcycling)產品開發。 在創造產品的同時,他相信設計師有能力和責任保護環境,以可持續的態度平衡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支柱。他亦不時舉辦升級再造工作坊,希望透過親手參與製作,鼓勵手作文化,並教育大眾多動手,少購買。
  • Dylan Kwok 郭達麟 - 郭達麟熱衷於不同類型設計及都市硏究,並以設計作為溝通橋樑。自小深受香港和日本兩地的文化熏陶,曾遠赴芬蘭進修及工作。他熱衷於透過運用設計,改構公園櫈、電車、平台花園、社區廚房、城中後巷等不同類型的空間元素。他曾於芬蘭赫爾辛基藝術與設計大學獲最佳碩士論文大獎及2009年香港創意智優青年設計才俊獎的殊榮。
  • Moldflip - Moldflip兩位主理人Mig Lau及Joe Ma早於修讀建築學碩士時,已開始以水泥創作。他們希望透過此媒介作不同嘗試及突破,並藉此與大眾分享水泥的美學與概念。兩位於2016年成立了倒模工作室,並以產品、空間、藝術品設計及公衆工作坊的形式與大衆交流。
  • Weave Artisan Society - Weave的概念由幾位來自香港,英國及荷蘭的建築師萌生,他們希望重新檢視設計師與工匠的關係,近幾年來於他們清邁的設計空間以研討會及手工藝工作坊向大眾推廣設計文化。Weave創始人之一莫婷昕現爲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建築設計課程的講師。

【B 組】9 月至 11月部分 (小三至小四年級適用)

第一節 透過劇場遊戲了解何謂「學校」,並以訪談用家及校內觀察,為設計流動學校搜集資料。
第二節 由淺入深理解建築學的五個設計方向,學習繪圖技巧(平面圖及剖面圖),分組設計及準備製作流動學校模型。
第三節 分組製作1:1流動學校模型,向建築師講解設計特點並進行檢討。
第四節 根據第二節所學習之「五個設計方向」,進行五種模型測試,並就結果檢討設計及進行修改。
第五節 各組發佈及分享創作成果,介紹設計特點,並由導師、學校老師、家長及其他同學回應及提供建議作改進。


創作成果暫定於校內向家長、老師及學生展示,參與同學將進行分享。

導師簡介
B) 小三及小四年級組別
教學團隊由小市山設計主理,並結合一眾跨界創意人士,包括建築師、設計師、工匠/手作人以及戲劇教育導師,以《流動學校》為主題讓學生透過工作坊體驗設計思維的過程。

統籌及課程設計

  • 小市山設計 – 一所年輕的設計工作室,由建築師楊建邦及劇場藝術家賴閃芳共同成立,專注於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藝術創作。成立於2017年,小市山設計一直關注建築與人的關係。由最初參與一些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建築相關的計劃開始,如今工作室項目已擴展至藝術裝置、社區營造、建築及室內設計。

建築/設計師

  • 葉麗燊 – 香港註冊建築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Ride Architects Studio 創辦人。曾參與香港多個活化、保育或改造項目,包括:本港首個留屋留人的灣仔We嘩藍屋群、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美利大廈(現為香港美利酒店)及九龍灣零碳天地等。
  • 陳啓恩 – 室內空間、環境及建築設計師。2014年於香港理工大學環境與室內設計學畢業,Crevice Design創辦人,曾參與策劃賽馬會設計組織的年度旗艦計劃(2014及2015)、ArtAlive@park(2014)、Hawkerama項目(2012)、及無止橋(2011及2012)等。

工匠/手作人

  • 劉偉昌(昌哥) – 流動架生房創辦人之一,古典單車發燒友一名。從工匠到藝術家,喜歡以機械零件創作,透過復修舊物,讓古典的味道和情懷能夠再一次在現今社會呈現出來。
  • 封曉彤 – 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其後創立碎念工房和流動架生房,現為社區項目及藝術策展人。Stephanie參與之項目跨越視覺藝術、設計及文學創作,她熱愛探索、解構及再現由天然素材到古舊器物等不同媒介。Stephanie致力推動國際及本土文化保育,亦希望以工藝和永續設計介入社會改變。

戲劇教育導師

  • 黃幗婷 – 資深前線戲劇教育工作者,過往十多年曾出任中英劇團高級教育及外展主任、Starlit Learning Centre幼兒教育總監及Theatre Noir戲劇教育統籌。合作機構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藝術館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近年編導社區口述歷史劇《沙田四世代》(2017)。
  • 張衍彤 – 2017年畢業於榞劇場第一屆全日制全方位戲劇證書課程,現為自由身演員,並於中英劇團擔任兒童戲劇課程助教。近期參與之演出包括:影話戲《再見十二浦》、《盛宴》;榞劇場《榞創系列之睇你點死》;三角關係《Hide and Seek》、《最好的時光》等。


有關「YES! KIDS CAN 小童敢創造」: 請按此

立即Like PMQ Seed Facebook專頁 Instagram帳戶 緊貼我們最新消息!

若想知道PMQ到底如何以設計思維推動創意?可回顧2018年教育項目「玩創夏日 WOW Summer」的影片: https://youtu.be/rWNZh4gjeck

完成報名登記的人士,即表示已閱覽及同意 注意事項、條款及細則,以及惡劣天氣安排 如有任何爭議,PMQ元創方保留最終決定權。
免責聲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僅為本項目提供資助,除此之外並無參與項目。在本刊物/活動內(或由項目小組成員)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均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通訊及創意產業科、創意香港、創意智優計劃秘書處或創意智優計劃審核委員會的觀點。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