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視野 #61

藉著deTour設計節去發問:你值得「擁有」還是「存有」?

陳濬人

撰文:CC
圖片:CC & deTour

字體設計師陳濬人(Adonian)是本地年度deTour設計節的參展常客,也曾聯合策展。投身設計界十多年,他說仍不斷反思設計的本質,策展deTour時,總愛藉著該屆主題拋出提問,「讓deTour成為一個發問的地方,希望觀眾能帶走一些新的思考。」

今年他策展deTour 2024,以「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為主題,靈感來自20世紀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希 · 弗洛姆(Erich Fromm)的著作《To Have or to Be?》(1976)。書中提出,我們常以一個人擁有的東西,來衡量他的價值,其實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擁有」(to Have)什麼,而在於人「存有」(to Be)的內在特質。「如果用設計角度去回應這個題目,應該很有趣。」Adonian強調,這個deTour主題不是在下結論,反而想刺激大家思考:To Have or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deTour 2024策展人、字體設計師陳濬人(Adonian)。攝影:Tim Kwong Wai Fung

在設計節來一場思辨

deTour 2024主題「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充滿哲理性,與Adonian的喜好不無關係。他笑說自己雖是設計師,但喜歡看的東西遠超設計範疇:「我愛在YouTube看人辯論,又愛看神學、心理學的書,很喜歡Erich Fromm的作品。」他覺得Erich Fromm著作《To Have or to Be?》的「擁有」和「存有」概念,放諸設計也值得深思——當物欲橫流,設計品只成物質渴求,還是人可藉著設計往內看,滋養心靈?

deTour 2024將展出17件由本地及海外設計師創作的裝置和展品,並舉辦超過40場工作坊、13場設計對話、親子活動體驗和逾100場導賞團活動。

古往今來都有不同學派批判消費和物質主義,Adonian說今次策展deTour,回想起大學時去英國交流,在設計歷史課讀到英國設計大師Ken Garland 1964年發表「First Things First」宣言,提倡設計師應造福社會,而非埋頭服務消費文化。「過度追求物質當然不行,凡事要有平衡,但我並非反物質,甚至會享受物質。例如很多人喜歡買衫,我也喜歡,那是因為我們要找identity。我不是完全同意Erich Fromm的,deTour的主題是個提問,你也可以不同意他,或提出別的觀點,大家互相討論。」

Adonian形容今屆deTour很多作品,都以實驗性的設計,提出問題或反思。例如「特邀合作」的首爾裝置藝術工作室Kimchi and Chips,以超過千個稜鏡組成大型屏幕《REWORLD Type 2》,Adonian大嘆厲害。「稜鏡是透明的,你可以看到背後的環境,但只要稜鏡稍稍轉動,眼前整個世界就好像扭曲了。對我來說,這個作品的反思就是,什麼是現實?」

首爾裝置藝術工作室Kimchi and Chips的作品《REWORLD Type 2》。

在「擁有」和「存有」之間

Adonian有留意Kimchi and Chips的前作,很欣賞這個二人組合(韓國藝術家Mimi Son和英國藝術家Elliot Woods)有清晰的設計方向。「他們一直對image(圖像/意象)有所反思——當我們將腦內的構思實體化,就成為一個image,別人看到它,又會影響他腦內的image。這意味著愈多image,世界自然愈豐富。Kimchi and Chips逐步構思如何創造新的image,發展了『(以光線)在空氣繪畫』的概念,運用光的折射做了不少作品。」

除了Kimchi and Chips,今屆deTour有四個主題展覽作品,半數來自韓國單位,Adonian笑言是巧合:「不過近年我有幸看較多外國設計展,如荷蘭設計周、米蘭設計周等,所以刻意想帶多些外國作品來今屆deTour,讓觀眾身在香港,也能接觸外地設計。」參與主題展覽的兩位韓國設計師Yoojin Chung和Moon Seop Seo,將分別展出《Capturing Qi(氣)》和《Passage to the Lake》裝置作品,前者對風水學被商品化提出反思,後者演繹湖畔讓人放鬆的氛圍,Adonian說:「它的設計很簡單,已能令你注視每一滴水珠,掉在水盤泛起漣漪,我覺得這種引發人安靜與沉思的,就是滋養內心的設計。」

韓國設計師Yoojin Chung的作品《Capturing Qi(氣)》

韓國設計師Moon Seop Seo的作品《Passage to the Lake》。

另外兩個主題展覽,則來自本地創作單位,包括讓參觀者在天秤放上木塊,以取得平衡的裝置《存有之席》(由設計師周穎聰與陳少華創作),以及用無土海棉與3D打印容器創作的盆景《盆浮之景》(由建築師張家豪、建築設計師譚芷茵、花藝師黃瑩瑩組成的「種未來」 與盆景藝術家李景民創作)。

Adonian說,盆景與啟發deTour主題「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的Erich Fromm著作《To Have or to Be?》很有關:「書中提到兩首詩,大意說有人在大自然看見很美的花,便摘下來,是『擁有』,花卻會死去。另一人沒摘花,欣賞它原有的形態,是『存有』。」Adonian期望參觀者對deTour主題有不同回應,而盆景的植物取自大自然,但人們仍可繼續栽種它,「那就是『擁有』和『存有』之間的選擇。」

本地設計師周穎聰與陳少華創作的互動裝置《存有之席》。

本地組合「種未來」(建築師張家豪、建築設計師譚芷茵及花藝師黃瑩瑩)與盆景藝術家李景民創作的《盆浮之景》。

deTour 2024 – design festival

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

日期 |2024.11.29 - 12.15

地點 |PMQ元創方(香港中環鴨巴甸街35號)

入場費用: 免費

詳情 |http://detour.hk/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