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Kit Chan
圖片: Kit Chan
拿起一件金器,閃爍爍地,極盡華麗。然後腦袋開始計算:重量多少?純度幾高?保值潛力怎樣?
當眼睛充滿錢幣符號,給怪可憐地丟在一角的,是首飾誕生前的種種巧思;而我們大概忘記了,每件珠寶金器,從來都是設計品。
要把珠寶製作帶回設計主導,先要閉上勢利的眼,掏出一副放大鏡,仔細看真作品背後的旅程──這是Loupe(意即鑒賞珠寶的放大鏡)的源起與初衷。
那是由周大福藝術基金策劃的項目,嘗試提供一個複合式空間,將不同背景的新晉珠寶設計師放在同一工房,本地的外國的,並且提供設備及銷售位置,形成一個小社群,互相學習和借鏡,等待不同文化相遇下擦出火花。
本地傳統打金工匠每星期都會來訪,以豐富的實戰經驗,為駐場設計師作出技術支援,既讓兩個年齡層的匠人交流,也說得上工藝傳承。
更重要是,這開放式空間,歡迎所有人前來,見證珠寶的製作實況,甚至有機會跟設計師直接交流,讓這神神秘秘的行業顯得透明。
心意大概不容置疑,但一個關乎打金鑄銀的空間,應該怎樣去營造,才能洗去老氣橫秋,還設計一個公道,叫人重新注目?
答案依然是「設計」:長長的空間,給割成五間房,顏色經過計算,由最初的白,中間過渡成灰,漸漸走到最前的黑,象徵一段旅程,關於珠寶由石頭演變成藝術品的經過。
牆壁物料也有考量,選用馬來漆(Venetian Plaster),帶有大理石的優雅紋路,跟首飾原材料如出一轍,經懂得處理的裝修師傅小心批盪,還得批上三層才達最佳效果。
中間是展覽廳,把外國前瞻的珠寶潮流帶過來,小至一顆戒指,也能照見世界;最近展出的是荷蘭藝術家丹.羅斯加德的「霧霾寶石」:將北京收集得來的霧霾顆粒,經壓縮後製成寶石,設計出戒指和袖扣等,每一枚大小,相當於為地球換取1,000立方米的潔淨空氣。
接著還有柬埔寨的炸彈珠寶,戰爭遺下的炸彈碎片燒製成飾物,用珠寶訴說世界議題,比美麗更大。
空間結尾是隱蔽的小茶室,邀請烘焙師以珠寶為靈感,設計賣相精美的甜品,同時帶來誘因,教人願意延長逗留時間,讓剛看過的好好沉澱。
總的來說,Loupe是一副放大鏡,而鏡中有個尚待探索的宇宙。
過份刺眼的光芒褪去,鏡頭下的珠寶,美麗在過程,以及許多生命力,創意與可能。
Loupe | H410, 4/F, Block B, P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