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54

地下公厕变形记

The Attendant

撰文 Kit Chan
图片 Kit Chan

荒废整整半个世纪的公厕,埋在地库不见天日,要不鬼影憧憧,要不就是罪恶及病毒温床。 还有没有另一个出人意表的结果?

伦敦人说有:公厕可以好香——市中心Foley Street一个地下男厕,给翻新并建成咖啡店,2013年开业以来,一直吸引当地人窜进本来幽暗的地底,吃早餐喝咖啡。

那是近年伦敦相当火红的Attendant,现在已发展至三间分店,第一家就是由公厕翻新而成。

由最初充满话题的hipster打卡地点,来到今天已经归于平常,老人家会来,西装笔挺的上班族会来,文艺青年也会来,不就是另一家小区咖啡店而已,甚至巳经开始淡忘过去。

那过去相当传奇:公厕于1890年落成,是英国第一代公共厕所,典型维多利亚时期设计,运作至六十年代,开始被社会视为不合时宜而停用,之后丢空。

直到2012年某个晚上,两位男子于同一街道的小酒馆吃酒过后,路经该处,瞥见挂着To Let牌子——原来公厕巳给买下,新业主本打算改装为地下工作室,未几放弃,正式招租。

可是公厕命不该绝,马上遇上新主人:Attendant两位创办人Pete Tomlinson及Ben Russel,投资两年时间及十万英镑,聪明地把空间以保留的方式去进行翻新。

工程不如你想象中可怕艰巨,首先拆下一幅墙,让小小的空间看起来更为宽敞,之后就是必须要的彻底清洁消毒。

1890年生产的阶砖,现在已成为珍贵古董,于是绝大部分留下来,哪怕经已斑驳留痕;当年由英国Doulton & Co(即现在非常著名的Royal Doulton)生产的冲厕水箱,是优质耐用的瓷器,同样舍不得拆掉,尿槽惊人地简单装上木枱,成为一面能够挑战你接受程度的卡座,效果耐人寻味地好玩,更是只此一家的设计,自此成为咖啡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焦点。

比较棘手倒是为入口引路、设于地面的铁栏装置,花了十个月时间修复:先把破旧了的油漆刮掉,然后重新髹上新的,厚达18层颜料,这才让它看来光洁如最初。

昔日英国公厕都有工人当值,并设有小小的办公室,门外写着Attendant(当值员);这空间改造成厨房,门木同时保留,Attendant亦干脆取用为咖啡店名字——公厕还没完成任务,继续当值,只不过换上新的衣裳,为大众提供另一种服务。

离开地库,阳光洒下来,不禁想起香港曾经有过的地底公厕,以及背后不该轻视的历史份量:开埠初年,香港唐楼一般不设厕所,家家户户靠「倒夜香」处理排泄物,直到1890年太平山街爆发鼠疫,大量华人死亡,殖民政府终于萌生兴建公厕的念头。

最早期公厕集中于中上环以西,土地问题与今天不遑多让,公厕唯有向地下发展,不能见光。

翻查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资料,1901至1942间,香港一共建设十三家公厕,其中六个位于地库。

跟伦敦的地下公厕无异,它们大都完成了历史任务,被填平或封闭。比如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后鸭巴甸街公厕,当年亦为宿舍住客使用,是唯一设有女厕的地下公厕,已列为二级历史建筑。

现存唯一仍在运作的地下公厕,就只剩下1913年落成,中环惠灵顿街与皇后大道中交界、人称「三角公厕」的男厕,成为仅存的蛛丝马迹。

想象有天它不再实用,会不会有机会像Attendant一般,进化成另一个有意思的空间,为城市制造新的历史和回忆?

https://the-attendant.com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