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53

拣豆难,守业更难

奥林比亚接臣咖啡

撰文 & 图片: Kit Chan

一大堆咖啡豆,哗啦哗啦倒进竹篓上。

然后是一对粗糙但灵巧的手,轻轻把豆子拨松,逐颗检查,遇上有问题的,指头一勾,马上挑出来。

然后再检查,再挑走,再然后是另一批咖啡豆……

每次踏进奥林比亚接臣咖啡,几乎都是同一个场面。

逐粒人手拣,金精火眼,简直就是大海捞针——犯得着这样吹毛求疵吗?

「如果不逐粒去挑,咖啡就会涩,会干口,仲会影响个香味。」店主Edwin说来,轻描淡写。

给挑出来的,大多是「白目豆」,即果子未熟便摘下的豆子;另外还有遭虫蛀过,或是破烂的,都是不该混在一起的劣质豆。

这样花时间去拣豆,吃苦的不只眼睛;Edwin食指裹着胶套,那是因为竹篾易生倒刺,手指不住扫来扫去,一不小心便会刮损。

作为一家炒豆店,他们花最多功夫的并非烘烤,而是拣豆——可以一天到晚无日无之地拣,因为相信只要基本功做得稳妥,炒出来的豆自然优质。

这种近乎顽固而不计成本效益的手法,承袭自上一任店主,爸爸何伯。

何伯与奥林比亚接臣咖啡的字号,已经分不开,同被列为香港传奇:店子1927年于中环毕打街创立,原名「接臣商店」,由一对来自希腊的埃及人夫妇开设,主要售卖咖啡豆和烟草。

战后第一代店主把生意交给女婿管理,至1955年何伯入职,负责楼面及炒豆工作。

1984年,第二代店主把品牌顶让予何伯,同年正式易名为「奥林比亚接臣咖啡」(Olympia Graeco Egyptian Coffee)。

那些年咖啡文化在香港尚未普及,店子是少数自家炒豆的烘焙商,加上位置便利,名流艺人不时光顾,邻近的大馆、域多利监狱公务员也是常客,好几间五星酒店更一直选用其咖啡豆。

踏入千禧,咖啡开始成为时尚,一道道浪卷过来,奥林比亚不慌不忙,依然用自己的方式,静静地拣豆炒豆,竞争力或许不复当年,可是渐渐成了口耳相传的老店,形同城市传奇。

2011年,何伯因病离世,Edwin及姐姐Katie接手生意。老爸当年亲自调配的Regular House Blend,旧派中深度烘焙,未必追得上时代口味,继续以经典姿态,守住清单。

后来加入的Gold Blend,则是Edwin创作的口味;近年姐弟俩亦陆续加入单一产地豆子,以及各式冲泡工具,迎向时代,尽管仍然慢条斯理地。

以为宁静日子可以继续,没料到去年收到消息,店铺所处大厦拆卸重建;90年来曾经在中环一带五度搬迁的字号,唯有再次执拾细软。

现在店子搬进上环元创方,作为期间限定店;短暂停留后,一月尾将会迁走,搬进九龙湾工厦,正式离开待了接近一百年的港岛。

「阿爸知道一定好唔开心!」Katie回过神来,气定神闲:「不过说不定又是一条出路,唔走落去点会知。」

1920年代的美国Hobart磨豆机、陈年大算盘、多年来收集的访问剪报、何伯于旧店拍下的生活照,莫名奇妙地成为镇店之宝的足球(日本国家级球证当年送予何伯留念),以及一幅能隐约看到第一代店铺位置的中环黑白旧照……等等,将会带在身边,在下个落脚处安放。

世界翻天覆地,有些东西如可不变,那就尽量不变。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