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62

空間消失前,讓靈魂留下

Rone

撰文 Kit Chan
圖片 Rone

踏進廢墟,滿地蒼涼,處處狼藉。

人已離去,大自然就來接管,仍然存在的生命力開始跟人無關──然而抬頭一看,牆上還有一張臉,一位女子,一雙眼睛,無聲無色,一直凝視,看穿所有時空,讓虛與實變得含糊。

也許熱鬧已經不再,但有種靈魂,此刻猶在,見證一個地方的曾經,以及走到終點的衰滅。

這是澳洲藝術家Rone(原名Tyrone Wright)的簽名式創作,把荒廢的空間當成畫布,抹上一張女子的臉,靈巧而銳利,柔軟卻堅定。

他是近年澳洲最炙手可熱的街頭藝術家,早於2002年開始在墨爾本的滑板公園開始繪畫,後來作品漸漸散到街頭巷尾,天橋下馬路邊磚牆上,都出現神秘女子的臉,名為Jane Doe系列,引起好奇。

Jane Doe就是無名氏,2004年首次出現,可以是擦身而過的人,可以是鄰家少女,空白卻滿填內容,提醒我們每個地方都有生命存在過,在時間線上不同的段落。

自此,城內那些傳說中的不明角落與廢墟,瓦礫殘垣之間,間中露出Jane Doe的臉,以生命回應凋零,檢視著城市較為陰暗的一面。

「我把某個地方曾經有過,屬於人的部分放回去。」他覺得如果畫作真的盛載了某種靈魂,那麼這靈魂其實屬於那個地方,那個時空──儘管只是後來加入,但隨著時間過去,作品會跟地方融為一體,亦無可避免地,將會褪色,消失,甚至被下一位闖進來的不速之客改動,或破壞。

「正如所有街頭藝術,完成後你只能離開,不受任何保護。」Rone認為這種只能存在於一剎那的暫時性,正是作品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當大部分人都從畫作中看見了對比,美麗與頹靡,青春與衰落;作畫人最想說的,其實是「失去」。

每張加進去的臉,都是一個茫然的問號:這裡究竟失去了甚麼?

近年他由最初相對「地下」的廢墟創作,到走向地面和主流,開始受聘於品牌進行商業創作,酒店、住宅項目都會見到他的Jane Doe,離開廢墟,站在光明亮麗摩登之處。

耐人尋味的是,部分荒廢建築與快將消失的空間,均會邀請Rone前來繪畫並舉辦展覽,比如2016年墨爾本的老劇院Star Lyric,就曾在拆卸前一星期讓他在裡面創作,在舞台上揚起的臉,展覽過後伴隨建築一起消失,成為最後的記錄。

亦有廢棄三十年的兒童醫院業主請他把空間改造成藝廊,讓人感到不寒而慄的樓房,在冰冷中帶來暫時的熱鬧。 2013年他曾經來到香港東區,在一座快要清拆的工廠大廈畫廊內,留下過一張臉。

無論是受聘或自發的有機創作,他由始至終都在跟城市空間對話,沒有言語,唯有某位女子的表情。

也有人認為這純粹在「消費」舊建築,對城市保育沒有多大貢獻;不過Rone大概志不在此,他想要探討和思索的,是關於存在與消失的美學。

「世上沒有甚麼是永遠的,不管多麼美麗。」這是Rone對其畫作的總結。 然而有一種美麗,一旦遇上,盯住了,或者可以過目不忘。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