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Kit Chan
圖片: Hannah Jensen
畫框內,一頭棕色野兔蓄勢待發。
毛髮異常纖細,瞪起圓圓杏眼,靈巧活現,生命力躍然。
然而細細盯著,開始有新發現:兔子並非以畫筆繪上,而是逐刀逐刀削出來,一幅唯妙唯肖的雕塑。
更教人驚訝的是,這不是直接用木板去刻劃,做法匪夷所思地繁複:先在心目中擬好內容,然後抹上塑膠彩(acrylic paint),不同顏色和深淺,待一層乾透了,再抹另一層……反反複複抹上60、70層顏料,便可以開始用小刀逐筆去雕,把埋藏在下面的顏色秀出來。
如此一來,既能得到立體效果,而不同濃淡的顏色,經刀子一挑,馬上浮現出鮮明層次。
你得想想,那需要經過怎樣的精密計算,以及多厲害的耐性?
這是紐西蘭藝術家Hannah Jensen的創作,藝術界暫時前無先例,成為她只此一家的簽名式風格。當地人不當她畫家,習慣稱呼她為paint carver。
Hannah以慢工出細貨著名,每張畫動輒髹上約70層顏料才開始雕刻,花三、四個月方能完成。
「那是一種『逆向作畫』(painting in reverse),作品老早就在腦袋畫好了。」Hannah如是形容。後來所花的工夫,只是為了把畫作呈現出來吧了。
源起,是大學二年級時一次美麗的「錯誤」:當時她和一般人對雕刻畫的想像一樣,打算先用木版雕刻鳥兒,然後髹上白色顏料;也許因為功課死線逼在眉睫,更大可能是因為好奇,那一回她搞亂了次序,還未雕刻已首先抹上顏料,繼而心生一念——如果雕的不是木,而是厚厚的油彩層,那又怎麼樣?
結果,她髹了整整23層顏料,直到耗盡所有才動刀,換來一個大膽實驗,意外地撒下日後創作異路的種子。
15年後的今天,她已是紐西蘭極有名氣的藝術家,仍在不斷鑽研這破格的雕刻手法,從嘗試中尋找更好方案。
可是她更想透過藝術探索的,是自然,與當中強大又脆弱的生命:酷愛攀山涉水的她,創作題材離不開動物,花,樹,山脈……跟我和你唇齒相依的地球村民。
今年春天,她在紐西蘭咖啡店Allpress Studio附設的藝廊舉辦大型個展WILD,展出八張巨型雕刻畫作。
那是歷時15年創作感悟的小總結,走進展場,就像遊歷世界一個圈:舞動的日本丹頂鶴,咆哮的北極熊,凝思中的非洲大象,並肩而走的斑馬等等,懾人目光的,不獨那些栩栩如生的刀工,也包括穿透層層顏料,直達心底的靈魂。
把生命放大,當然為了叫人記得野生動物的存在,然後盡能力去守護牠們(與牠們的家);而背後還有關乎家人的愛。
「我爸曾經在2000年在南非買下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我經常飛往那兒,跟他和動物作伴,同時創作。」
老爸2016年離世,亦是觸發個展WILD的原因之一,作為最直接的紀念。
大自然對她來說,一如藝術創作,都是畢生所愛,互相牽引。
「當我身在海洋滑浪,在山區騎單車,或者在森林散步,總是不問原由地感到快樂。」她一直嘗試把這種快樂帶入作品,然後傳給看見或買入作品的每位。
不用作畫,沒有上山下海的時候,她是一位義工教師,在兒童醫院給孩子上藝術課。
不斷髹油,然後不斷雕刻的過程,縱然漫長,也許還不及日常生活,細水長流,更需要慢慢感受,好好去過每一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