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44

Book Corner:《文藝心理學》朱光潛

Jerry Ho|TOAST Books

撰文及圖片:Jerry Ho|TOAST Books

一本書,就如一位朋友。我們透過文字,認識世界、理解生活、觀照自己,並切實的體會,即使一個人在路上,也並不孤單。PMQ邀請不同設計師和文化人,為大家推介一本書,好趁這段時光充實自己,從文字自癒。

為何推介此書?

Jerry Ho: 在朱光潛先生身處的1930年代,甚至到今天,仍然有部份人對美學有某程度上的輕視。朱先生於本書的〈告讀者〉中道:「創作者說,『我沒有你那些文藝理論,還是能創作;你有了那些文藝理論,還是不能創作。』欣賞者說,『文藝的美妙和神秘是不能用科學方法分析的,你把它加以分析,結果是使『七寶樓臺,拆碎不成片段。』」

而朱先生則認為近代藝術大致已離開「自然流露」而進到「有意刻劃」的階段。創作人不免要思量到內容與形式、藝術與人生等問題。創作人從個人體現得來的現實經驗固然在創作上重要,但如果創作人稍能留心治文藝理論者所得的成果,也許對平常自己所思量的問題,不至持偏狹的甚至錯誤的見解。

《文藝心理學》

作者:朱光潛

又,朱先生也認為既然稱得上「欣賞」,則不能不明白「價值」的標準和藝術的本質。他說:「你沒有決定怎樣纔是美,你就沒有理由説這幅畫比那幅畫美;如果你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你就沒有理由說這件作品是藝術,那件作品不是藝術。」他比喻不研究美學而評論文藝的人好像水手説天文,全憑粗疏經驗,沒有嚴緊的、有系統的學理作根據。當然,經驗絕非一無是處,只是經驗有時並不夠用,而且有時還誤事。

朱先生於另一著作《談美》曾說過,於危急存亡的年頭,更加要討論美學。他認為「人心之壞,只因未能免俗」,而所謂「俗」,正是只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

此書雖名為《文藝心理學》,但朱先生稱本書也可以命名為《美學》,因它所討論的問題都屬於「美學」範圍,從哲學角度思考美和藝術,是哲學的分支。只是大多數美學也是從該哲學家的哲學系統開展出來,而朱先生則希望從普遍人的角度展開他的討論,因此取現在的書名。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