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视野 #36

放大「纳米」生活

张智强

撰文 RMM
图片Gary Chang

提起香港,除了王家卫令人情绪起伏不定的电影和成龙的趣剧作品,「蜗居」绝对是首先想到的答案。香港人住在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在一天奔波劳碌过后却发现自己被隔绝在狭小的空间。人们居住在这样压迫的家,被困着而没有逃离之所,对精神健康是莫大的伤害。

为了回应人们在日渐稠密城市获得私人空间的需求,建筑及室内设计师张智强从他最熟识的童年时候的家著手试验。张智强在六十至七十年代成长,曾经七个人分享居住地方,学到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共处。对于他来说,一个家最重要的并不是房间的数目,而是怎样将空间转化来切合住户的需要。他目前演绎的住所「Domestic Transformer」拥有二十四个不同的空间,每一个都使用了巧妙的活动间隔墙,灵活地将浴室转换成厨房或是游戏室。

RMM跟这位具前瞻性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师进行了访谈,去了解他最新的「Domestic Transformer」住所。

RMM:可以和我们说说你童年的家吗?六十年代的「蜗居」令你最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张智强:这间三十二平方米的住宅一开始是我们在七十年代的家,住了我和爸爸妈妈,以及三个妹妹。 当时我们有三间睡房,其中有一间分租给外人,所以要面对的是七个人生活在三十二平方米的地方。 那时候最奇妙的是那张多用途的桌子。由于整个单位只有一张桌子,不论是吃饭、做功课、打麻将还是轻工业的工序,都是在这张桌子上进行。在家里「穿胶花」或是组装玩具在当时是很普遍的。

RMM:你设计的「Domestic Transformer」住所有二十四种不同的空间。哪一种空间的变化是最有趣的呢?

张智强:浴室,因为它可以在举行派对时用作电话亭。我觉得这是灵活地将空间和时间发挥得最大的实例。

RMM:现在的住所变得越来越小,那么在设计「蜗居」时如何满足到不同家庭成员的私隐需求呢?

张智强:这个是经常会面对的棘手挑战。我记起那时候七个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我们会尽量轻声说话。你能够想像所有人在狭小空间内同时大喊的景象吗?
在根本上,「蜗居」设计已经超出了物质空间和设计的范畴,更多的是关于家庭成员之间心理上的空间。我们要做的只是尊重和体谅对方。除了浴室之外,有实际私隐的空间不多,所以可能要到住所以外才能有私人空间。

RMM:可以透露「Domestic Transformer」下一步会怎样吗?

张智强:我居住在最新版本的「Domestic Transformer」超过十年,过得挺愉快也安定下来。下一步很大机会在余下的空隙中加入更多的元素。我想如果用一些特制、独特的物件去填满这些空间会很有趣.....
假如我还会在这里住更长的日子,或许我需要将「Domestic Transformer」改造成安老院,还有各种专为老人而设的特色和细节呢!

RMM:最后可以说说你的灵感来源吗?

张智强:对周围和社区事物的观察。有时候我们过于沉迷大的计画,但简单和琐碎的物件总会有启发性的。而生活是由微小的事物构成呢!

(为了让内容更清晰,访问经过编辑)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