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Ruth Poon @AaaM Architects
图片: www.gurutto-kobe.jp, www.thehighline.org, www.theplanb.cc/parkup/, www.info.gov.hk, parkful.net, iko-yo.net
公园是谁都不陌生的城市空间,无论是区内大公园,或是路旁休憩小空间,总有你惯常去透透气的地方。但观察一下,有些公园却长期无人问津。你有否想过,自己也可以参与兴建公园?
人是组成社区的单位,地方是载体。因此我们需要的公共设施,往往不能靠单向的规划可以解决。要数到改革公园设计的经典,便肯定是山琦亮的日本有马富士公园。公园占地约70公顷 (约3.5个维多利亚公园) ,其中6公顷为儿童游乐场。作为景观及小区设计师的山崎亮,擅长以「参与式设计」方式,引导使用者参与设计过程,从中协调各方面的考虑和需要,做出改善社区问题的设计。
山崎亮就抱着这个想法,为游乐场预备表演者——招募孩子王,就是愿意与小孩们玩耍的大学生,每周末坐镇游乐场带小孩游玩。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成为孩子王,持续为这个社群注入生命力。
在思考公园的运作和管理模式时,山琦亮参考了迪斯尼乐园模式:以活动及「表演者」如米奇主动吸引游人,带来独特难忘的气氛和体验。但不收费的县立公园怎会有表演者呢?那何不让公园使用者也成为表演者?
新游乐场以当地民间故事的雷神娃娃为蓝本,造成山丘的主体,孩子们可攀上山丘看公园的辽阔景观,然后痛快地滑下山。随年累月,有马富士公园成为一个当地居民共同投入的休憩场所。
另一重点是小孩喜欢怎样的游乐场呢?山崎亮透过游乐研讨会,让孩子王与小孩在自然环境游玩;还用纸箱、包装材料等创造游玩空间或攀爬的东西,从中观察他们喜欢的元素,融入设计中。
社区设计 自由定义
世界潮流不断,近年各地均出现各种 “非典型” 公园设计。
纽约的 High Line 虽然是一个设计感强烈的公园,但背后是由 Community Parks Initiative/ Friends of High Line 等组织与社区人士于2003年共同筹建。
台湾Plan b 的ParkUp则以「自定义空间」响应小区公园设计。ParkUp的概念是以都市闲置用地作小区休憩空间。经过PlanB的实地观察,他们在台北古亭空地上组装了九座白色单杠,让人们自主定义。最后,居民把设计演变为健身架、晾衣架、秋千、吊床等无限可能的用法。
回看我城,香港的公园多年来被批评罐头化,正源于管理文化、投诉文化等考虑,与用家为先的思维相反。但近年转变也正在推动中:2015年,香港几个儿童权力组织及政府部门合办「共融游乐空间设计概念比赛」,创造首个刚于12月启用的屯门伤健共融游乐场。
从美国到亚洲的案例,不难理解的道理是公园设计如能够配合不同人的需要,自然受社区欢迎。同时,由下而上的参与式设计也为设计师突破设计的盲点,同时集合社区的推动力,也确实提供着更前卫和广阔的设计路向。放之于设计行业,原来设计早已不限于工作室之内,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在走进社区的过程中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