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85

茶後代的新方向 我們為甚麼需要泡茶?

女兒不懂茶 & 艾茶

撰文:呂嘉俊
圖片:PMQ元創方&受訪者

茶可以是世界的共通語言,把一套生活美學和哲學藉著一口味道與人分享。茶的故事沒有界限,無分地域,只要可感可觀可嘗,即能進入茶之大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一如設計精神。

一連四日「浮城茶墟」茶市集,集結了港澳台韓四地27個茶品牌,當中來自台灣的茶家「女兒不懂茶」和「艾茶Ate’House」都非常有趣,同樣是「茶後代」,繼承了父母輩的茶農生產,再用自己的方法尋找新的經營模式,正正反映當地茶文化漸漸從兩代之間融合,發展出新路向。

一連四日「浮城茶墟」茶市集

女兒不懂茶

「女兒不懂茶」的廷瑀

「女兒不懂茶」的「女兒」廷瑀從小在茶園中長大,茶葉的各種味道是她的童年回憶,長大後在大學唸美術系,並在台北從事藝術工作。如很多年輕人一樣,在大城市待久了,決心回到台東紀錄爸爸的故事。她回鄉跟隨父親學習製茶技術,翌年就拿下全縣製茶冠軍,並根據自己過去工作的經驗,創立「女兒不懂茶」品牌,運用美感觸覺,重新包裝傳統茶的產業。

以「女兒不懂茶」命名,是因為一生在研究茶葉的爸爸,即使獲得神農獎,亦一樣告訴女兒:「在茶面前,我們甚麼都不懂,茶永遠是老師。」廷瑀也抱著謙虛及持續學習的心態發展茶的事業,每年都給自己新的目標。第一年回來是紀錄父親的事,之後著手研究有機紅烏龍茶,純用天然方法除蟲,不下農藥,蛾類用人手驅趕,面對春夏的害蟲,則噴水製造牠們不喜歡的濕潤環境,以減少蟲害。往後花了一年時間做新的包裝,用不同顏色創造每款茶所代表的人物,令購買者可添加一點想像,並以情感為先,去選擇自己當下需要的茶品。其後她還開了實體茶店,對著農田山嶺的環境,讓人品茶時放鬆起來,而茶室則像一個舞台,展現茶和自然的漫妙。

今年廷瑀沒有停步,仍然不斷思考「未來我們為甚麼還需要泡茶?」她認為自己和爸爸雖然是兩代人,但理念一樣,都視大自然為學習對象,以示尊重,泡茶的過程若能連結到環境,便是一次好的體驗。於是廷瑀收錄了台東的天籟聲音,錄下了流水落花天然環境剎那的音色,再配合泡茶套裝,讓人在任何地區,何時何月,一邊泡茶,一邊感受到自然和茶的氛圍。「我聽著流水聲,會聯想到山水;能享受到潔淨的流水,就會想到,那是前人種樹,是父親一代的努力。」廷瑀說。

艾茶:結合環境和心境

倩如創立的品牌「艾茶Atè tea house 」

跟「女兒不懂茶」一樣,同樣是「茶後代」的倩如,過去一直跟高山自然環境有緣。她小時候跟家人跑到台中山上種茶,在山中生活簡單舒服,人也放鬆起來,即使後來離開到城市中工作,仍然覺得那片霧氣繚繞的深山,有獨特魅力,能治癒人心。倩如創立的品牌「艾茶Atè tea house」,就是以美好、安定為主調,她相信泡茶是整套系統,結合環境和心境,是一期一會的佳遇。倩如的茶室茶園重視體驗感受,位於台中奇萊山上,周邊由七座山峰串連起來,合稱合歡群峰,海拔在2050公尺,人們來到可慢下來放鬆,跟自然對話,喝在地茶,享受山中環境。倩如常年研究高山茶,由於山上長時間雲霧裊繞,日夜溫差大,冬天常飄雪,種出來的茶氣味香醇,茶湯水色明亮清徹,喉韻回韻似有蘭花清香,能喝出台灣高山烏龍茶風味。

雖然成長於茶世家,但倩如本來也是喝咖啡的,過去是個經常跑新店的年輕人。「所以我很明白大家需要的儀式感。」倩如認為新一代很重視五官五感,喝茶不能單單看重茶入口的味道,更要有生活感。她的茶園便設有住宿,添了個性家具,泡茶的器具特別講究,還塑造一定的空間感,讓都市人透過泡茶的過程,享受到一刻寧靜。這種帶有禪意的茶文化,由東方發展起來,倩如希望這套帶哲理的生活方式,由亞洲開始,再一步步擴展到世界各地,同時間,亦可把代表台灣的高山烏龍茶,帶到其他地方,「我正學習帶著台灣茶的文化,到處旅行。」倩如說。

茶人誌:藉著茶展現生活美學

而作為「浮城茶墟」茶市集的主辦人,「茶誌」Dannis亦覺得香港的茶文化正在發展。他希望透過今次茶市集活動,令更多人認識本地的茶品牌,同時可了解到外國人對茶的想法,擴闊視野,畢竟亞洲地區茶的產業發展迅速,很多有想法有理念的構思都在各地成長,Dannis認為香港一樣有優勢。「因為過去透過咖啡產業的教育,香港人的口味變得愈來愈成熟,接受能力高,對品茶的細緻度敏銳。」另一重點是能吸引更多人入行,進入茶的世界,大家碰撞出更多想法,將會是整個行業的福氣。

Dannis明白品茶需要寧靜,所以今次「浮城茶墟」以生活出發,不是一個單單的展覽活動,更重視茶帶出來的生活形態,例如流水茶席、封茶儀式,便是教人從日常出發,以茶為媒介,融入平日生活之中。他認為跟台灣的茶二代可緊密合作,畢竟台灣有深厚的種茶和產茶文化,而香港則擁有茶轉口港的位置,兩個地方的茶文化各有特色,亦可互相學習。而未來,Dannis希望「茶誌」可以定期出版實體刊物,講解茶的知識和世界潮流,同時分享茶的生活美學,讓更多人進入茶的領域,從中得到樂趣,而茶誌,就可成為茶和人之間,重要的橋樑。

「浮城茶墟」以生活出發,不是一個單單的展覽活動,更重視茶帶出來的生活形態,例如封茶儀式,便是教人從日常出發,以茶為媒介,融入平日生活之中。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