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9 月 16 日、23日、30日
2014 年 10 月 7日、14日、21日
(逢星期二,共六講)
7:30pm – 9:30pm
S401, Staunton
$900 (全六課)
*報讀單獨課堂,每課收費為200元
粵語
20
本課程共分六講,以飲食為題,嘗試從社會學角度欣賞東西文化異同。為加添實用趣味,每講將會帶出一些烹飪的小常識,並有與學員互動的環節。
16/09 (二)
第一講:味道之源-形變與質變
中廚用高湯、上湯與二湯為食材添味。西廚則以原湯(stock),牛奶和蛋黃為基礎,發展出白汁(Béchamel)、紅汁(Veloute)、啡汁(Espagnole)、茄汁(Tomato) 和荷蘭汁(Hollandaise) 等《五原汁》(Five Mother Sauces)。究竟烹飪追求的真味,來自食材的形相(form)還是汁醬的實質(matter)?東西文化如何看待「形」與「質」之間的關係?
23/09 (二)
第二講:雜味紛陳-「多元」與「一統」之間
中廚常以薑、蒜、蔥、鹽、油和各種味道複雜的醬料,為食材去騷辟腥除氣,調味後的食材在烹調過程中間慢慢融合,達至「五味調和」的境界。西廚的調味以鹽和胡椒及香草為主,各種食材在烹調過程裏可以保留自己的原味,同時與其他食材互動,追求的是「和而不同」。這反映了東西文化對「多元」與「一統」的取捨。
30/09 (二)
第三講:必先利其器-烹調用具與「工具理性」
煎、炒、煮、炸、蒸、炆、燉、焗,不論用何種煮食法,烹調中菜總離不開使用鑊和煲。相對而言,西廚的烹調工具卻層出不窮,近年「分子料理」盛行,烹調工具就變得更加重要。究竟工具和思考模式有何關係?「工具理性」又如何影響東西方文化的發展?
7/10 (二)
第四講:述而不作-食譜怎麼失傳了?
中廚一直著重親身傳授,口頭論述,即使歷史流傳下來的食譜,多半只有方法,沒有分量。反而西廚在十八世紀開始已經有系統地記錄烹調程序、材料分量、火力溫度等等。至十九世紀初,更出現了西廚界的第一本食譜《愛斯克菲爾食譜》(The Escoffier Cookbook)。口傳依賴人的記憶與演繹,用文字寫成的食譜卻有板有眼,使人有法可依。食譜的發展,是否反映「人治」和「法治」之間的選擇?
14/10 (二)
第五講:廚房分工-職責分配與權力制衡
中廚的團隊以烹調工序及負責處理材料的價錢分工,由備料、執碼、到炒鑊、二鑊、頭鑊,越高級的廚師處理價錢越貴的材料;也有以菜式種類分工,如點心、燒臘、滷水、粉麵等部門都有專責的廚師。西廚的廚房主要分糕點和主菜兩個部分,糕點廚房負責甜品糕點麵包的製作;主菜廚房分冷熱兩個部門。冷廚房負責沙律小吃和前菜;熱廚房再細分燒烤焗、魚類、湯羹。同時參考軍隊的層級架構,由行政總廚(Executive Chef)、行政副廚(Executive Sous Chef)、到主廚(Head Chef)、副廚(Sous Chef)、大廚(Chef de Cuisine)、領廚(Chef de Partie)、廚子(Commis)、廚工(Apprentice)。幾種分工方法,反映東西文化如何體現職責分配與權力制衡。
21/10 (二)
第六講:粉墨登場-菜式的擺設美學
中廚菜式的擺設,一般以雙數、圓形及平衡為基礎,而且甚少向高度發展。西廚則偏好單數、立體、不規則與不平衡,而且對材料在碟子上的線條顏色對應都有要求。就何謂圓滿與和諧,東西兩個文化及其美學有不同的取向。
詳情及報名 : www.jointpublishing.com/event/jp-openquote/foodculture.aspx
有關 Open Quote
Facebook: www.facebook.com/open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