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MIDWAY
城市發展若然只談經濟效益,只談基建硬件,好像總是欠缺了什麼,在每個人渴望社會有更好改變的同時,「設計」正不著痕跡地發揮著作用。
台灣與香港有著相似的地方,但亦有不一樣的設計成長軌跡,乘著一個對談分享,我們在來自台灣、台日設計平台「設計發浪」主理人Chad LIU,以及香港平面設計師兼策展人Javin MO的分享*中,或多或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作為一個台日設計藝文交流平台的創辦人, Chad以設計企劃、台日媒合及專欄評論為主要工作,多年來見証著設計在台灣因應著時勢,而慢慢受到大眾注視,也讓設計成為一個普羅大眾也會議論紛紛的話題。當中2016年成為一個關鍵的轉捩點,當時台灣無論在政局或商業市場都出現一種積極求變的氣氛。始於政府開始邀請設計師為主要活動設計視覺元素,某程度的成功亦因而掀起了一股從設計去解決問題的巨浪,公營機構、民間組織,以至百年品牌的公司也紛紛踏出一步,嘗試與不同設計師合作,嘗試創出另一番景象。
宣傳總統府建築百年的動畫找來設計師負責視覺元素,感覺耳目一新,是近年來台灣政府大力推動以設計納入經營核心的一個好例子。(影片來源:www.youtube.com/watch?v=C1VybjyESbE)
就以兩個很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在台灣,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合稱「三金」,「三金」典禮這4、5年間主視覺的慢慢改變,彷似道出了當一個頒獎由嘗試變革而得到全面好評,從而再影響其他渴望求變的故事。
從前的「三金」典禮主視覺設計,受到「金」字枷鎖綑綁,主視覺海報不脫金光閃閃的貴氣感,了無新意之外亦十分庸俗。
金馬獎在設計元素上一直領先於金鐘獎、金曲獎,設計師聶永真先後兩次為金馬獎設計主視覺都分別開創了不同的變化。(圖片來源:金馬執委會提供)
(圖片來源:金馬執委會提供)
金馬50的視覺設計彷彿一舉喚醒了另外二金典禮對於設計重要性的認知,由方序中擔任視覺與典禮視覺統籌的金鐘51可說是歷年金鐘獎設計統整中做得最為完整的一屇。典禮舞台設計、官方網站也併交付同一位設計總監整合。
至於另一個很經典例子可以了解到設計在台灣接觸民眾的普遍性。2016年一個名為「變電箱設計計畫」項目,以改造原有城市景觀一部份的變電箱為目的,透過引起大眾的注意,進行民間的工作坊,廣泛收集大眾的意見,到最後如實地遵從民意的選擇。每一個步驟都會離不開公眾的參與,設計師在當中只擔當著一個引導的角色。這種十分「貼地」的設計發展絕對是十分值得我們深思及參考。
(圖片來源:台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 Facebook Page)
外觀突兀的變電箱在台北街頭隨處可見,長年關心台北環境美學議題的「都市酵母團隊」為了喚起市民對於居住環境美學的重視,針對台北5條主要街道的114座變電箱進行改造。
(圖片來源:台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 Facebook Page)
團隊先以漆白變電箱作為預告,引起大眾的注目及討論,然後實際施作成數個樣板作公開展覽,希望得到一般大眾的設計回饋,並交流意見,最後在114個變電箱上執行。
反觀香港,設計和城市之間彷似沒有太大的關係,不多不少也和這裡的急速生活節奏相關,在事事計算得必須精準的社會氣氛下,給予設計師能夠發揮的機會自然少之又少。
Javin作為一個紮根於香港的資深設計師,從過去值得驕傲的公共設計成就來看,對於當刻的情況有點感慨之外,坦然感覺香港仍是充滿希望及可能性。因此在過往的時間裡不斷策劃跨越國籍的設計活動、講座,希望聯合來自亞洲不同城市的設計力量,以小眾的點點之力,讓設計成為一個可被討論的議題。命名為「Mobile Talk」的企劃,就是以「移動」這個概念,來討論設計這個議題,在最小的資源底下得到最大的關注,每次活動都會結集幾位具份量的亞洲設計師,共同展示來自自身地區的設計作品之餘,亦相互交流,創造出新的可能性。活動在一個城市完結過後便把經驗、成果累積,再轉移到另一個城市再度結集,再度討論,因此地域、場地及文化,似乎並不限制城市設計的討論擴張,而當中香港一直參與著其中。沒有大環境的渲染,沒有巨大資源的推動,便聯合眾人的微小力量去推動城市的設計發展,當中絕對是一個十分香港的寫照。
第一次的MOBILE TALK 在日本舉行,參與者和來自亞洲三地的設計師圍著放滿作品的工作台來分享各自的故事。(圖片來源:Javin Mo)
(圖片來源:Javin Mo)
而每一次在不同城市舉行的同時,便相應地加入當地的一些本土文化在內,和之前的分享作品慢慢累積疊加起來,形成一個關於亞洲設計城市的資料庫,例如在香港舉辦的時候,便找來傳統製作小型巴士路線牌的師父為設計師訂製一個以作紀念。
經歷了三個城市的移動活動之後,「Mobile Talk」在台灣展出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規模不少的展覽。(圖片來源:Javin Mo)
相信這一次對談只是一個開端,在坐的各位除了得到啟發以外,更會思考如何在自己可以做的範圍以內,去推動設計城市這個議題。綜觀亞洲各地,香港是個資源不少的地方,要如何讓設計得到更多的關注是絕對需要深思。
*關於PMQ Creative Voice (Facebook @PMQCreativeVoice)
設計需要對話。
設計本來就是各種形式的溝通,通往理解。
自2018年5月起,PMQ Creative Voice定期策劃設計講座,每次邀請至少兩個單位從不同角度切入探討特定主題,如書籍設計、漫畫設計、設計師的閱讀以至空間設計與音樂等,橫跨各個設計領域。
網絡世界無遠弗屆,資訊順手「滑」來,但卻欠缺好好討論事情的空間。
藉由每月一次、兩小時的設計小聚,不論是待發現的好設計,還是必須正視的難處,我們都期望能在輕鬆的氣氛下認真探討,連結設計社群。Have a 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