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視野 #35

建築是終點,過程是風景

AaaM

撰文: 陳傑
圖片: AaaM

一大堆經洗淨回收的紙包飲品盒,交到設計師手上,將要變成聖誕裝飾,推廣環保意識。

然後問題來了:要麼非常顯眼地說教,還是堅持美學為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是廢物利用,那又會不會是另一種浪費及徒然?

這顯然是今天好些設計師不時面對的兩難,尤其具社會意識的一群,更要想法子取捨。喜歡藉著建築探索空間的AaaM Architects,選擇回到簡單的根本:設計的價值在哪?它在回應甚麼現象?

結果,這15000個紙包飲品盒,由四間小學的學生負責摺成聖誕樹,裡面一層銀色鋁箔反出來,營造閃爍效果和節日氣氛;不同盒子各有摺法,可也刻意在適當位置秀出少許圖案跟顏色,讓人隱約認得那是一件所謂垃圾,在這裡得以循環再用。

這座森林去年聖誕在PMQ元創方出現,是亮眼地標和打卡熱點,也是對城市人及時而來的反省:節日不一定只能沒完沒了的消費地球,也可以買少一點,耗用少一點,同樣快樂。

短片:Jungle All The Way

本來老掉牙的道理,透過設計,深入淺出地解說。「本來我們在想好不好砌一棵好大好大的樹,每年商場鬥高那種,但永遠觸不到摸不到,只能站在下面仰望。」

未幾,AaaM設計總監Kevin和夥伴發現,鬥大倒不如鬥小:「砌好多好多棵小樹,以植樹方式,種滿一個場地,而大家可以一齊拿起飲品盒去摺,參與種樹,最後也許就會把環保意識種出來。」

這也是團隊強調的理念,並以此為名(Architecture as a Medium)——建築和空間是個媒介,真正動機是介入人的生活。

大樹固然觸目,若論親厚卻不及小樹;當人們穿插其中,自然會跟樹林產生交流,或拍照或觸碰,漸漸聚結出一種生命力。

AaaM相信,建築為人而來,然而這段關係不一定等到作品落成才開始,或者可以提早建立。

「上一代的建築師比較top down,懷有某個抱負,然後用作品去呈現對世界的理解。」作為新世代設計師,AaaM努力尋找另一種可能:由下而上,人民(使用者)有份介入的建設,會是一條怎樣的路?

這個以紙包飲品盒種出的樹林,是個難得愉快的嘗試和起點——建築有強大感染力,那觸動不關乎多麼宏偉,可以源自受眾的投入參與。

「時代正在改變行業生態,如果人人都是設計師,我們應該給自己怎樣的定位?」

AaaM策展之 「十八/建築/三部曲」展覽

這也是為甚麼他們除了落手做設計項目,同時以文化角度說建築:一直在主流媒體撰文,以最地道草根的香港語言,將世界建築案例與香港發生的事件拉上關係,作為借鏡。

AaaM亦曾經舉辦展覽,邀請十八區建築師與設計師,以照片及文字去訴說社區。積極籌備的還包括《共享建築圖書館》,期待建築師把個人藏書捐出來,更理想是裡面加上個人筆記備註,私密而公開地,跟陌生人分享對建築的想法。

deTour 2016展出AaaM設計之裝置:築字室 – 仝修建築

團隊始終相信,建築是終點,沿路過程是不容錯過的風景,並且可以無限伸延。

去年他們參與北京國際設計周,為白塔寺胡同區創作了藝術裝置《潛望》,把潛望鏡放在老舊四合院,素來只能看到屋前空間的胡同居民,終於可以盡情張看外面的世界;而那類似氹氹轉的裝置,同時讓孩子難得有了一座鮮見的公共遊樂設施。

北京國際設計周藝術裝置《潛望》

空間本來無物,有了建築,人就聚過來,構成有內容與溫度的地方。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