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

「食東西、講東西 - 餐桌上的東西文化對談」系列課程

日期

2014 年 9 月 16 日、23日、30日
2014 年 10 月 7日、14日、21日
(逢星期二,共六講)

時間

7:30pm – 9:30pm

Asia/Hong_Kong 「食東西、講東西 - 餐桌上的東西文化對談」系列課程 日期: 2014 年 9 月 16 日、23日、30日 2014 年 10 月 7日、14日、21日 (逢星期二,共六講)
時間: 7:30pm – 9:30pm
S401, Staunton
場地

S401, Staunton

主辦
JP x Open Quote
費用 (港幣)

$900 (全六課)
*報讀單獨課堂,每課收費為200元

語言

粵語

每班人數

20

本課程共分六講,以飲食為題,嘗試從社會學角度欣賞東西文化異同。為加添實用趣味,每講將會帶出一些烹飪的小常識,並有與學員互動的環節。

16/09 (二)
第一講:味道之源-形變與質變
中廚用高湯、上湯與二湯為食材添味。西廚則以原湯(stock),牛奶和蛋黃為基礎,發展出白汁(Béchamel)、紅汁(Veloute)、啡汁(Espagnole)、茄汁(Tomato) 和荷蘭汁(Hollandaise) 等《五原汁》(Five Mother Sauces)。究竟烹飪追求的真味,來自食材的形相(form)還是汁醬的實質(matter)?東西文化如何看待「形」與「質」之間的關係?

23/09 (二)
第二講:雜味紛陳-「多元」與「一統」之間
中廚常以薑、蒜、蔥、鹽、油和各種味道複雜的醬料,為食材去騷辟腥除氣,調味後的食材在烹調過程中間慢慢融合,達至「五味調和」的境界。西廚的調味以鹽和胡椒及香草為主,各種食材在烹調過程裏可以保留自己的原味,同時與其他食材互動,追求的是「和而不同」。這反映了東西文化對「多元」與「一統」的取捨。

30/09 (二)
第三講:必先利其器-烹調用具與「工具理性」
煎、炒、煮、炸、蒸、炆、燉、焗,不論用何種煮食法,烹調中菜總離不開使用鑊和煲。相對而言,西廚的烹調工具卻層出不窮,近年「分子料理」盛行,烹調工具就變得更加重要。究竟工具和思考模式有何關係?「工具理性」又如何影響東西方文化的發展?

7/10 (二)
第四講:述而不作-食譜怎麼失傳了?
中廚一直著重親身傳授,口頭論述,即使歷史流傳下來的食譜,多半只有方法,沒有分量。反而西廚在十八世紀開始已經有系統地記錄烹調程序、材料分量、火力溫度等等。至十九世紀初,更出現了西廚界的第一本食譜《愛斯克菲爾食譜》(The Escoffier Cookbook)。口傳依賴人的記憶與演繹,用文字寫成的食譜卻有板有眼,使人有法可依。食譜的發展,是否反映「人治」和「法治」之間的選擇?

14/10 (二)
第五講:廚房分工-職責分配與權力制衡
中廚的團隊以烹調工序及負責處理材料的價錢分工,由備料、執碼、到炒鑊、二鑊、頭鑊,越高級的廚師處理價錢越貴的材料;也有以菜式種類分工,如點心、燒臘、滷水、粉麵等部門都有專責的廚師。西廚的廚房主要分糕點和主菜兩個部分,糕點廚房負責甜品糕點麵包的製作;主菜廚房分冷熱兩個部門。冷廚房負責沙律小吃和前菜;熱廚房再細分燒烤焗、魚類、湯羹。同時參考軍隊的層級架構,由行政總廚(Executive Chef)、行政副廚(Executive Sous Chef)、到主廚(Head Chef)、副廚(Sous Chef)、大廚(Chef de Cuisine)、領廚(Chef de Partie)、廚子(Commis)、廚工(Apprentice)。幾種分工方法,反映東西文化如何體現職責分配與權力制衡。

21/10 (二)
第六講:粉墨登場-菜式的擺設美學
中廚菜式的擺設,一般以雙數、圓形及平衡為基礎,而且甚少向高度發展。西廚則偏好單數、立體、不規則與不平衡,而且對材料在碟子上的線條顏色對應都有要求。就何謂圓滿與和諧,東西兩個文化及其美學有不同的取向。

詳情及報名 : www.jointpublishing.com/event/jp-openquote/foodculture.aspx

有關 Open Quote
Facebook: www.facebook.com/openquote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