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创领域 #05

师傅驾到

师傅到

撰文 Linus
图片 师傅到

五年前,当捍卫本土文化的组织还没遍地开花,摄影师吴文正已经先知先觉,写计划书申请了一笔基金,成立非牟利民间团体「文化葫芦」。

「那时不少社区开始重建,见惯见熟的老店和风景,突然消失了。」吴文正说。组织主要的工作,就是保育和宣扬老香港文化,方法很有趣:为过百间老店全家福合照,寓意齐齐整整;亦试过邀请艺术家合作,在清拆前的牛头角下村办展览;还未计算数之不尽的导赏团、讲座、工作坊……每个活动也像提醒:别等到快失掉了,才哭着珍惜。

五年后的今天,「文化葫芦」终于有了实体店铺,单看店名已觉非常「香港」:师傅到!

这次的命题,继续关于本土行业和工艺,以及一直站在幕后的工匠。 「工厂式生产还未成为主流前,老师傅就靠他们一对手养活家人,虽然寂寂无名,但对行内物料和造功也是艺术级别。」吴文正形容。

店子挂着三幅巨大造型照,把三位师傅当成明星般展示:打白铁的枝叔、做茶行的杨生,还有当木工的许师傅。

张宪枝,今年79岁,早年在牛头角下村开店打白铁,档口随旧村清拆而结业。

许浓远,66岁,于街市经营木器店,亦会搜罗废弃木材做家具。

许浓远,66岁,于街市经营木器店,亦会搜罗废弃木材做家具。

吴文正强调那不是随便乱挑:「中国人最基本五行,当中三行金(打铁)、木(木工)、水(茶艺)都包罗在内。」

顺理成章,这儿产品都是几位师傅的手艺:白铁信箱、木桶木盆、茶砖,另外还有藤器、搪瓷、铜器、手工凉果等,是式微行业,亦是社区小店情怀。

最重要是工艺品有地方发售,可以暂时避开发展巨轮。

「很多师傅也是因为市区重建,档口被拆,变相被迫退休。现在有个地方,他们就可安心去做,手艺暂时得以延续。」

山货店的怀旧水杯,意味社区小店情怀; 手制木桶当货架,又是一绝。

产品以外,「师傅到」亦开办工作坊,让人尝尝做徒弟拜师学艺;更有趣是安排新一代设计师与老师傅共同创作,擦出新的火花。

吴文正只愿一切还未太迟:「相比日本台湾,我们对工艺的记录明显欠缺系统,就连泰国也对手艺非常重视,想尽法子保护。」

那香港呢?他希望大家认真想想。

想像一下:曾经随处可见的白铁信箱,有天可会消失?

地址: 师傅到, S507, 5/F, Staunton, PMQ (已迁出)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