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創領域 #36

日本《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9》首登香港 ——分享美感以外的人和精神(上篇)

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9 (Hong Kong Edition)

Text: Ko Cheung
Photo: Ko Cheung, PMQ元創方

最好的設計,不僅求美感,更重視人和。

日本現代設計之父龜倉雄策深信:「設計於任何時代都是歷史的見證人,必須具有跨越時代的生命力。」,為拓展設計的美感與功能,給人解難、圓滿生活、回應時代,1978年,龜倉夥同熱血的同業創辦「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JAGDA),以凝聚業界向心力、戮力提攜後晉,共同探索現代設計的原理、技藝與精神。

時光流轉41載,多得龜倉先見之名,還有逾3000名會員長年付出, JAGDA已然躍升亞洲最具規模的設計團體,旗下的年鑑《Graphic Design in Japan》、亀倉雄策賞、JAGDA 賞、JAGDA 新人賞及各式展會,既發掘了許多日本設計菁英,亦促進了國際業界思辨平面設計的真義。今秋,JAGDA 與PMQ 元創方首度於香港合辦的《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9 (Hong Kong Edition)》,就備受設計文藝迷關注。

波蘭策展人看東洋設計風

《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9》(下簡稱《GDJ》)Agnieszka Mori喜與分享JAGDA 與PMQ 合作成果,看Mori談及展覽一臉滿足,好奇來自歐洲的她,當初何以萌生參與策劃如斯「東洋風」的展覽?「波蘭理論家Alicja Kępińska曾說:當你身處機場,其實已等同身在他方。將這話放諸策展,每當我投入一場新展覽,亦如踏入機場開展一場新旅程,充滿各種挑戰與樂趣。怎樣將龐雜的資訊、素材與觀察,具體轉化成為展覽?怎樣將展場與作品扣觀者感受,繼而產生共鳴?這一切問題,非常考經驗、敏感度與專注力,絕不容易,但我享受。」

設計是我們的國際語言

Mori鍾情跨國界交流,悠關其背景。縱然她成長於波蘭,可是因母親的孿生姐妹於80年代已移居日本,加上後因家庭與工作情況移居香港,故此常要遊走波蘭、香港和日本等地區,這促使她對各地的社會環境、語言系統、教育模式、美學風格、人際關係等文化差異與特質,自有一套深刻及在地的見解。

「我常問:設計於如此情況下,可以做到什麼?」Mori身兼策展人、海報設計及平面藝術家身份,喜歡尋問設計與人的關聯性,「平面設計作為一種視覺化的溝通系統,幾乎無處不在地出現於我們的生活空間。它或被運用到商業領域、或見於街道設施、或用於藝術場所、或化成日常用品等,無論最終以何種面貌呈現,設計都離不開美學、功能與概念等層面的平衡,如何處理得宜,將是很好的國際語言,幫助不同國度的人士互相認識與溝通。」她的想法恰與JAGDA的理念相通,無怪乎雙方合作愉快。

JAGDA:龜倉雄策的設計宏圖

聽畢Mori分享,回到《GDJ》展覽,它又如何呈現「人和」的特性?這可從展覽背景及入圍展品說起。60年代, 畢業於東京新建築工藝學院的龜倉雄策,可說「生逢其時」,當時因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推動「國民所得倍增計畫」,助長日本經濟大幅增加,國內企業如豐田、Nikon、朝日啤酒等品牌,捨得大灑資金以設計塑造品牌形象,給予眾多設計師大量發展機會,像龜倉曾擔任《NIPPON》、《Commerce Japan》雜誌藝術總監,參與組建日本設計中心有限公司,並於1960年成為總經理,以及為1964年日本奧運會海報設計會徽等經典事跡,皆為人所津津樂道。

不過,龜倉作為二戰後成長的首代平面設計師,視野從沒被眼前小成就所局限,他在個人經驗中深刻體會到,在經濟與形象效益以外,設計帶有強烈的「美感與情感教育」價值,對於戰後剛開始復甦的家園,實際上還可帶來深遠而重要的心靈與精神力量。因此龜倉於職業生涯一直銳意推動日本設計力,與同業創辦JAGDA就是想提供搖籃,通過「以人為本」的設計文化,悉心培養新一代設計師,同時強化全民的審美意識,讓人們的生活品質持續進步。

《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9 .Hong Kong Edition》

    日期:即日至9月29日(星期日)
    地點:PMQ元創方QUBE 2/F(香港中環鴨巴甸街35號)
    費用:全免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