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51

都市养蜂

斯洛文尼亚

撰文: Sim
图片: Sim

近年大家都在讨论蜜蜂集体死亡现象,假如蜜蜂绝种,人类也活不了多久。世界各地大量农产品, 尤其是果树, 都依赖蜜蜂授粉才会生长,因此蜜蜂的消失间接加剧全球粮食危机。 为引起大众关注,今年联合国把5月20日定为首个世界蜜蜂日,提出这建议的,竟是不起眼的中欧小国斯洛文尼亚。

养蜂是斯国重要传统,当地每1000人当中有5个是养蜂人,大部分是业馀的hobby beekeeper,近年这传统由乡郊蔓延到首都卢比安纳,令她成为都市养蜂的热点。

年过60的Franc是卢城都市养蜂的第一人,他得知在法国一间歌剧院的天台有人养蜂,于是他向任职的文化中心Cankerjev Dom(下称CD)建议在天台养蜂,上头马上答应,自2011年他便开始在这文化地标的天台养蜂,每星期抽两小时工作时间照顾蜜蜂。

他不採用斯国引以为傲的传统AZ蜂屋(下图左),而引进欧美流行的LR蜂箱(下图右),好处是佔地少,而且可以按需要而增减蜂箱,其高灵活性更适合市区环境。

由最初的4个蜂箱养到现在十多个。每个箱平均每年生产20公斤蜜糖,所有蜜糖交由CD用作商业赠品。「一开始很多人质疑市区出品的蜜糖会受污染,但我们把蜜糖拿到德国化验,结果品质甚至比乡郊出产的更好!」

别看Franc跟数十万隻蜜蜂打交道时气定神閒,他可是对蜂针过敏,得定期注射毒液产生抗体。而且养蜂不如想像中轻鬆,如头一年的冬天,他的蜜蜂因害虫而全军覆没,第二年从头来过。这种不确定性也是养蜂最吸引的地方:「我喜欢看着每一年新生命的诞生以及不同蜜蜂家族的成长,看牠们如何跟大自然互动。」

除了CD,城市内还有多不胜数的养蜂点,如Franc的徒弟、影评人Gorazd推出租蜂箱计划,客人向他付年费,并提供地方,他就负责照顾蜜蜂和提供蜜糖。

外国领事馆、学校、酒店、议会等等五十个不同地点,都是蜜蜂的栖息地,出产的蜜糖大多用作宣传、商业赠品及教育用途,令蜜蜂变相成了这些机构的最佳形象和宣传大使。

对他而言:「养蜂是我于城市中仍能跟大自然保持连繫的渠道。」

如今卢城内有至少300个养蜂人,照顾着过亿隻蜜蜂,是真正的人蜂共生。

都市养蜂不是新鲜事,各大城市如伦敦、汉堡、纽约,以至香港都曾有人实验于闹市养蜂,但少有能够像卢比安纳般发展得如此强大,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尤其藉得借镜,例如当市政府规划绿化时,须咨询植物园,优先选择原生和会开花的「蜜蜂友善」植物。

当地养蜂协会定期开办免费的养蜂课程,政府更出钱补助养蜂新手购买工具,难怪愈来愈多年轻人加入养蜂行列,连带消费者也倾向直接向养蜂人买蜜糖多于光顾连锁商店,在资本主义市场以外,提供一个更在地而人性化的蜜糖交易市场。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