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54

地下公廁變形記

The Attendant

撰文 Kit Chan
圖片 Kit Chan

荒廢整整半個世紀的公廁,埋在地庫不見天日,要不鬼影憧憧,要不就是罪惡及病毒溫床。 還有沒有另一個出人意表的結果?

倫敦人說有:公廁可以好香——市中心Foley Street一個地下男廁,給翻新並建成咖啡店,2013年開業以來,一直吸引當地人竄進本來幽暗的地底,吃早餐喝咖啡。

那是近年倫敦相當火紅的Attendant,現在已發展至三間分店,第一家就是由公廁翻新而成。

由最初充滿話題的hipster打卡地點,來到今天已經歸於平常,老人家會來,西裝筆挺的上班族會來,文藝青年也會來,不就是另一家社區咖啡店而已,甚至巳經開始淡忘過去。

那過去相當傳奇:公廁於1890年落成,是英國第一代公共廁所,典型維多利亞時期設計,運作至六十年代,開始被社會視為不合時宜而停用,之後丟空。

直到2012年某個晚上,兩位男子於同一街道的小酒館吃酒過後,路經該處,瞥見掛著To Let牌子——原來公廁巳給買下,新業主本打算改裝為地下工作室,未幾放棄,正式招租。

可是公廁命不該絕,馬上遇上新主人:Attendant兩位創辦人Pete Tomlinson及Ben Russel,投資兩年時間及十萬英鎊,聰明地把空間以保留的方式去進行翻新。

工程不如你想像中可怕艱巨,首先拆下一幅牆,讓小小的空間看起來更為寬敞,之後就是必須要的徹底清潔消毒。

1890年生產的階磚,現在已成為珍貴古董,於是絕大部分留下來,哪怕經已斑駁留痕;當年由英國Doulton & Co(即現在非常著名的Royal Doulton)生產的沖廁水箱,是優質耐用的瓷器,同樣捨不得拆掉,尿槽驚人地簡單裝上木枱,成為一面能夠挑戰你接受程度的卡座,效果耐人尋味地好玩,更是只此一家的設計,自此成為咖啡店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焦點。

比較棘手倒是為入口引路、設於地面的鐵欄裝置,花了十個月時間修復:先把破舊了的油漆刮掉,然後重新髹上新的,厚達18層顏料,這才讓它看來光潔如最初。

昔日英國公廁都有工人當值,並設有小小的辦公室,門外寫著Attendant(當值員);這空間改造成廚房,門木同時保留,Attendant亦乾脆取用為咖啡店名字——公廁還沒完成任務,繼續當值,只不過換上新的衣裳,為大眾提供另一種服務。

離開地庫,陽光灑下來,不禁想起香港曾經有過的地底公廁,以及背後不該輕視的歷史份量:開埠初年,香港唐樓一般不設廁所,家家戶戶靠「倒夜香」處理排泄物,直到1890年太平山街爆發鼠疫,大量華人死亡,殖民政府終於萌生興建公廁的念頭。

最早期公廁集中於中上環以西,土地問題與今天不遑多讓,公廁唯有向地下發展,不能見光。

翻查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資料,1901至1942間,香港一共建設十三家公廁,其中六個位於地庫。

跟倫敦的地下公廁無異,它們大都完成了歷史任務,被填平或封閉。比如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後鴨巴甸街公廁,當年亦為宿舍住客使用,是唯一設有女廁的地下公廁,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現存唯一仍在運作的地下公廁,就只剩下1913年落成,中環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人稱「三角公廁」的男廁,成為僅存的蛛絲馬跡。

想像有天它不再實用,會不會有機會像Attendant一般,進化成另一個有意思的空間,為城市製造新的歷史和回憶?

https://the-attendant.com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