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53

揀豆難,守業更難

奧林比亞接臣咖啡

撰文 & 圖片: Kit Chan

一大堆咖啡豆,嘩啦嘩啦倒進竹簍上。

然後是一對粗糙但靈巧的手,輕輕把豆子撥鬆,逐顆檢查,遇上有問題的,指頭一勾,馬上挑出來。

然後再檢查,再挑走,再然後是另一批咖啡豆……

每次踏進奧林比亞接臣咖啡,幾乎都是同一個場面。

逐粒人手揀,金精火眼,簡直就是大海撈針——犯得著這樣吹毛求疵嗎?

「如果不逐粒去挑,咖啡就會澀,會乾口,仲會影響個香味。」店主Edwin說來,輕描淡寫。

給挑出來的,大多是「白目豆」,即果子未熟便摘下的豆子;另外還有遭蟲蛀過,或是破爛的,都是不該混在一起的劣質豆。

這樣花時間去揀豆,吃苦的不只眼睛;Edwin食指裹著膠套,那是因為竹篾易生倒刺,手指不住掃來掃去,一不小心便會刮損。

作為一家炒豆店,他們花最多功夫的並非烘烤,而是揀豆——可以一天到晚無日無之地揀,因為相信只要基本功做得穩妥,炒出來的豆自然優質。

這種近乎頑固而不計成本效益的手法,承襲自上一任店主,爸爸何伯。

何伯與奧林比亞接臣咖啡的字號,已經分不開,同被列為香港傳奇:店子1927年於中環畢打街創立,原名「接臣商店」,由一對來自希臘的埃及人夫婦開設,主要售賣咖啡豆和煙草。

戰後第一代店主把生意交給女婿管理,至1955年何伯入職,負責樓面及炒豆工作。

1984年,第二代店主把品牌頂讓予何伯,同年正式易名為「奧林比亞接臣咖啡」(Olympia Graeco Egyptian Coffee)。

那些年咖啡文化在香港尚未普及,店子是少數自家炒豆的烘焙商,加上位置便利,名流藝人不時光顧,鄰近的大館、域多利監獄公務員也是常客,好幾間五星酒店更一直選用其咖啡豆。

踏入千禧,咖啡開始成為時尚,一道道浪捲過來,奧林比亞不慌不忙,依然用自己的方式,靜靜地揀豆炒豆,競爭力或許不復當年,可是漸漸成了口耳相傳的老店,形同城市傳奇。

2011年,何伯因病離世,Edwin及姐姐Katie接手生意。老爸當年親自調配的Regular House Blend,舊派中深度烘焙,未必追得上時代口味,繼續以經典姿態,守住清單。

後來加入的Gold Blend,則是Edwin創作的口味;近年姐弟倆亦陸續加入單一產地豆子,以及各式沖泡工具,迎向時代,儘管仍然慢條斯理地。

以為寧靜日子可以繼續,沒料到去年收到消息,店舖所處大廈拆卸重建;90年來曾經在中環一帶五度搬遷的字號,唯有再次執拾細軟。

現在店子搬進上環元創方,作為期間限定店;短暫停留後,一月尾將會遷走,搬進九龍灣工廈,正式離開待了接近一百年的港島。

「阿爸知道一定好唔開心!」Katie回過神來,氣定神閒:「不過說不定又是一條出路,唔走落去點會知。」

1920年代的美國Hobart磨豆機、陳年大算盤、多年來收集的訪問剪報、何伯於舊店拍下的生活照,莫名奇妙地成為鎮店之寶的足球(日本國家級球證當年送予何伯留念),以及一幅能隱約看到第一代店舖位置的中環黑白舊照……等等,將會帶在身邊,在下個落腳處安放。

世界翻天覆地,有些東西如可不變,那就盡量不變。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