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52

建一座圣殿,纪念一个人

管风琴教堂

文/ 图: Kit Chan

大门推开,双脚才踏进去,呼吸已经凝住,嘴巴不由自主地将开——我是到了另外一个星球吗?

这是丹麦哥本哈根的Grundtvigs Kirke,别名「管风琴教堂」。

奇异得脱离现实,因为建筑去芜存菁地简洁,可又异常复杂:大量挺拔的哥德式尖顶,数之不尽的柱子,笔直地由天空拉到地面,明明坚硬,却媲美流水的轻,柔顺得不着痕迹。

整个空间像两面对站的镜,不断伸延,无限重复;有别一般教堂,这儿几乎清一色淡淡的黄,不见五颜六色的璀灿玻璃,换来铺天盖地的素净,毫无杂质,然而单一从未显得如此有趣,有百看不厌的魔力。 身处其中,你只能安份守己地渺小,仰望砖瓦构成的雄伟。

这样一座叫人目眩的建筑,本来不该出现;让它最终能够面世的,是设计的力量:教堂源起,是为纪念Nikolaj F.S. Grundtvig (1783 - 1882),18世纪丹麦举足轻重的人物,集神学家、政治家、学者及诗人等多重身份,很早巳提倡全民教育、自由平等,对丹麦近代发展影响深远。

回到1912年,其时丹麦人为纪念Grundtvig逝世40年,打算建一块纪念碑;当时政府办了两场比赛,在民间征集设计方案。

云云建议书之中,夹杂一份建筑师Peder Vilhelm Jensen-Klint设计的教堂草图——可以想象,纪念碑与一大座教堂,完全是两码子的工程;而Jensen Klint提交的设计,造价比其他参赛者高出二十倍。 然而当时评审对其破格构思由衷折服,不惜借教会之名筹募经费,也要坚持采用方案。

教堂于1921年9月8日(Grundtvigs生辰)动工,西侧主塔于1927年冬天完成并启用;余下工程经历漫长的19年,期间设计师Jensen-Klint于1930年去世,由儿子Kaare Klint接手处理,到后来孙子Esben Klint加入协助,三代人合力,划时代建筑终于在1940年全面落成。

Grundtvigs Kirke的厉害,在于完美示范表现主义建筑(Expressionist architecture)的精彩。

教堂以600万块黄砖构成,全部人手烧制;钟楼高49公尺,中间是丹麦教堂经常出现的山墙,加上不断扑面而来的哥特式尖顶,以线条及几何组合勾勒出既科幻亦神圣的空间,化繁为简,看似单一,但每当阳光洒下,砖柱间的层次马上秀出,浑然天成地大器。

西侧面主塔貌似一根根音管,排起来就是一座巨大管风琴,「管风琴教堂」之名不胫而走;内部同样有一座真正的管风琴,多达4,052根管子,据说属北欧最大。

小至一张椅子,也是流传后世的经典:Kaare Klint设计的教堂椅子,跟印象中的长方教堂椅不一样,榉木制,轻巧简洁,每张保持独立,由长杆从后整排连接,不费吹灰之力已经摩登,自此成为北欧设计家具中的重要icon。

不容忽略的是,当年Jensen-Klint同时负责设计邻近教堂的民宅,相近的颜色与几何结构,让教堂所在小区看来一气呵成,跟日常与居民融为一体。

建筑落成接近八十年,一直站在偏离市中心的地区,论资排辈并非最古老,说名气不是最响,亦不是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

然而在丹麦人心中,它代表着一位伟人,同时是一种深入血液的态度:由设计主导的美丽,值得经年累月去把它做好。

教堂最初为一个人而建,结果启迪的是好几代人,之后肯定还有更多。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