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28

老爸很藍

黎嘉玲

撰文 Kit Chan
翻譯 v_p
圖片 Kit Chan

那是肥皂劇一般的情節──某日親友赫然披露:你在三歲以前,跟爸爸分隔兩地,沒有一起生活。

主角一般晴天霹靂,但嘉玲沒被震撼,心頭只有慚愧:「原來阿爸曾經好苦,老婆仔女不在身邊,怎樣熬過去?」

時間回到1991年。移民潮開始捲起,嘉玲爸爸把一家幾口送到澳洲生活,獨個留港工作,而嘉玲那時還在媽媽肚裡;直到三歲,一家人才終於在香港團聚。

「或者年紀太小?我是完全記不起人生有過這麼一段。」嘉玲有點茫然:「現在的人老說Long-D(遙距關係)好慘好慘,但我剛出世就跟阿爸Long-D了!」。

故事尚有後續。得知「身世」沒多久,服裝品牌WHOSTHATshop找她合作辦展覽,並拋出一道題目:褪色的回憶。

嘉玲馬上把家中舊照翻出,借助一種古老傳統,重塑消失的空白──那是藍曬(Cyanotype)技術,英國物理學家John Herschel於1842年發明,本來應用於複印手稿;後來英國植物學家兼攝影師Anna Atkins用它製作植物標本,為後世留下重要記錄。

藍曬常見的做法,是運用「鐵氰化鉀」與「檸檬酸鐵安」調配成感光劑,塗在紙上,並將底片疊放其上,以木板及膠片壓平夾實,然後放在太陽下吸收紫外光,從而製造顯影效果;而深啡色的感光劑經日曬後轉色,「照片」呈現一片濃濃淡淡的藍,所以也叫藍曬。

但,一直鑽研紡織藝術、會自己織布的嘉玲,除了把爸爸的舊照曬成明信片,亦嘗試把影像印在布料上:既有爸爸留港打拼養家時的生活照,也有小時候跟媽媽哥哥到公園玩樂的留影──儘管河畔草地美景下,爸爸缺席了。

「還未有紙張的年代,織布就是記載文化歷史的方法。」

嘉玲覺得,藍曬遇上編織,就像把兩種遭時代遺忘的工藝結合;而且由於水洗後會褪色,藍曬一直鮮有應用於衣料,然而這種缺憾,正正與回憶無異:時日久了,年紀大了,曾經發生過的片段,難免一點一滴的流失。

展覽開始後,男主角亦有親身到場欣賞。

「他有一點尷尬,還在問:塊布上面那個人是誰?」

一臉認真的嘉玲,終於稍露笑容:「我們都是傳統中國人,不說我愛你。但我已經用這個展覽表達了,一直想要跟阿爸說的。」

兩父女如出一轍的基因,包括這相同的含蓄:爸爸看完沒哼一聲,不留一句評價。

然而,有些東西還是默默改變了:「阿爸其實不特別喜歡我做藝術,以前不時追問:幾時正式找一份寫字樓工?」

現在爸爸終於看見女兒的認真,不再過問──而沉默不因為漠不關心,也可以是另一種愛。

地址:WHOSTHATshop, S309, 3/F, Staunton, PMQ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