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14

藝術在流動

Steph @游藝

撰文 Linus
圖片 Mobart

想像一下:一所會移動的藝廊,

是怎樣的?

2009年,Steph嘗試把這奇想實現。那一年,她自英國回流,在當地從事了幾年金融投資,天天面對數字,可心底裡卻老是記掛倫敦生活期間,看過的一個又一個精彩展覽:「倫敦好多有意思的藝廊、藝術展,和日常生活很近,很親民的。」

回到香港,藝術突然變得好遠,那落差讓她非常納悶。「畫廊都是正正經經,作品貴得嚇人,穿得隨便一點去看畫,好像也會被看扁。」

藝術,可以跟生活再近一點?

她開始亂想:香港強調流動性,假如在城市不同地方處處popup展覽,輕鬆的有趣的,也不錯啊。

於是她在工餘成立「游藝」,找來本地藝術家合作,在咖啡店、酒店大堂、餐廳、商場等公共空間舉辦藝術展覽,甚至曾經把北角一條行人天橋,佈置成有花有草的公園!

曾經把行人天橋粉飾,散發綠意。

如是者做了兩年,辦了12個展覽,當中不少引起過迴響。但這畢竟不是能夠生財的事,當初投資的積蓄花光了,人也開始累,這就把計劃暫時擱下。 直到去年夏天,Steph思前想後,還是想給自己第二次機會:如果這真的自己有熱誠去幹的,怎能夠輕易放棄?

這一次,她換另一個方式,希望把合作的10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推廣為可以點綴家居的裝飾,價錢也親民,一千至數萬不等,試圖帶起買畫回家的潮流。最近落戶上環的popup店,特地裝修成客廳,舒適的從容的,牆上鋪天蓋地都是本地藝術家作品,來的人看畢,也許就有衝動為蝸居添置一幅。

新店特別佈置成客廳,引人心癢癢照辦煮碗。

一件件藝術品,可以為家居畫龍點睛。

努力去替藝術家賣畫,目的很簡單:藝術家也要謀生計,而購買他們的作品,就是最直接而明確的支持。

購買本地藝術家作品,就是對他們最直接的支持。

「我認識的香港藝術家,幾乎大部份都要兼顧另一份全職,變相就是趁工餘才去發展藝術。」Steph希望所有人認真想想:「為甚麼在這個城市,藝術不能維生,不能全情投入去做?」

於PMQ展出:游藝 Pop-up , S310, 3/F, Staunton, PMQ (至 30.4.2015)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