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48

「彩色 vs. ⿊黑白白」的影像美學

《中英街1號》

撰文、 圖片:賴憶南

三月下旬,從大阪亞洲電影節看畢《中英街1號》的世界首映後,在回京都的火⾞上,腦袋一直思索著電影裡,視覺概念的修正。那沉鬱的黑白影像,是過於華麗?不夠寫實?是夢回的過去式? 還是輸入中的現在進行式?雖然從拍攝之初到中期剪接,再到後期調色,我都在電影畫面的光影上做設計。然,配上⾳樂,結合特效的完成品,再放在⼤銀幕上,用觀眾的角度欣賞這齣電影,倒是第一次。⼀種既親切又陌⽣的感覺,從心深處暗湧著。

《中英街1號》是我第二部當攝影指導的劇情電影。當初,導演提出如果整部電影都採⽤⿊⽩攝影,你有什麼看法? 會否感到困難? 我沒有顧慮太多,表示困難不⼤。我對⿊白攝影有著獨特的偏愛,技術上也有一定的研究,加上過往在廣告創作上的實驗,讓我在運作上有一定的基礎。 後來翻看劇本,更覺黑白攝影是不二的選擇,它能帶出兩個時代,既實在又虛無的時間與空間,超現實的年代交接,塑造出⼤時代背景下,年輕人的⽣活與情感掙扎。

電影用上兩種,不同對比和色調的黑與白,分別營造1967和2019兩個時空。這裡清楚區分了兩種意識形態和社會氣氛。

1967年以墨黑白強烈的對比作主調,中間不帶灰階,構圖含蓄而準確地將人物壓縮在狹窄的場景,⽤簡潔而具張力的電影語言,突顯了了六十年代沉累不安的情緒。

2019年的虛構時空,在呼應當代的同時,也為寓言作告白。這一部份影⽚基調微轉,構圖相對廣闊,畫面前中後景的處理,往往使中景成了主角。調子成了憂鬱帶藍灰,灰階呈現藍調,質感上增強了粗燥的微粒,使故事的無奈與哀傷,漸次瀰漫起來。

為什麼要用上黑白? 相信普遍觀眾都會提問,世界是彩色的,這是人類的視覺經驗。正如你不會接受一部只能拍攝黑白的數碼相機,或只能顯示黑白的電視屏幕。所以「彩色 VS 黑白」,是永恆的問題。黑白質感有別於現實世界的彩⾊,它增添了一層「形而上」的神秘面紗。從「美學」上達至了「必然寫實」的風格,但在「哲學」裡⼜提供了奇幻的思緒缺口,這些視覺設定,令觀眾能進入故事的時空,投入人物的時間,思考他們的人生。

另外,我曾經在《再見何藩!再見光影時代!》文章談到「攝影師的⼈生是線性的一直向前, 每⼀次按下快門,光影時間就已經消逝,你永遠不能拍攝到過去和將來,只能拍下眼前的「現在」,即使何藩也不能改變攝影與時間的關係。」換個角度看電影這種藝術媒介,剛剛與硬照攝影相反,透過流動影像的記錄,電影可以還原接近或等同真實的時空,甚至可以假設, 虛構未來的時間。下次當你欣賞電影時,不妨用時間的角度去鑑賞,看到的會是另一種境界。

《中英街1號》

大阪亞洲電影節「最優秀作品賞」
烏甸尼遠東電影節參展作品
預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ewzrJxMo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