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04

Pinholet - 小念頭營造大世界

Timothée Kaplan

撰文 RMM
圖片 © Pinholet

在今天的速食文化下,讀者追求的是更短的文章 。這個環境下製作雜誌,絕對是值得表揚的工作。《Pinholet》是一本巴黎的獨立雜誌。他們並不推崇講求效率的閱讀習慣,反而親身遊歷各地,為讀者展示大世界中的小故事,希望讀者從中發掘自己的創意。

我們跟《Pinholet》的編輯Timothée Kaplan做了一個訪問,希望大家可以更了解這本雜誌。

後門

利用攝影兿術剖釋香港
Photo © Michael Wolf

RMM:為什麼會用Pinholet這個名字呢?

Timothée:在製作初期,我們對於用卡紙和木盒製成的相機特別感興趣。因此,我們決定以針孔相機作雜誌的名字,最後再加上字母 “t”,讀起來更像法文。後來我們在香港與大師Martin Cheung (張震揚)見面,他教我們做了一部針孔相機。所以《Pinholet》中的照片都是用針孔相機拍的。

RMM:可否為我們介紹一下《Pinholet》?

Timothée:這本雜誌的目的是透過小小的想法,讓社區的人開展尋找自己創意的歷程,同時建立起一個互相欣賞、學習的群體。

RMM:我們都好奇為什麼你們會選用香港作創刊號呢?香港如何成為體驗小型創意、注重細節和長時間創作的理想地點?

Timothée:香港時常被視為一個沉悶的城市。但我們發現這裡到處都是令人驚喜的創意。我們找到對復興傳統手工充滿熱誠的工匠、踴於投入社區的藝術家,亦有人排除萬難發展創意企業。香港人十分聰明,善於循環再用舊的物料創作,能在這個繁忙的城市中體驗到這個特性,啟發了我們不少。

RMM:為了與本地工匠和藝術家接觸,你們在香港逗留了一個月。那是你們第一次來香港嗎?跟本地人溝通、相處有甚麼感覺?

Timothée:那是第二次 。我們住在深水埗。雖然不是遊客區,但當中的舊式大廈和市場都非常吸引。我們抵達後幾天便與第一個合作單位見面。他們找來合適的受訪對象,所以我們每天都認識到新的朋友,了解到他們在香港的生活、工作、創作和社區。

港式奶茶

RMM:你們是如何決定專訪的對象?

Timothée:來香港前我們已有一些人選,例如是創作HK Honey的Michael Leung和創作So…Soap!的Bella Ip。但過程中總有變數。我們是後來才知道Tom Grundy發掘香港郊區的故事和決定訪問本地藝術家Yan-Kwai Wong。凸版印刷專訪的那間工作室,也是在我們快要離開香港的時候才找到的,還成為了我最喜歡的故事。我們更有幸可以在雜誌中展出Michael Wolf的照片,探索城市不顯眼的角落。

RMM:你們好像正在製作另一個企劃。性質會跟《Pinholet》相近嗎?

Timothée:雖然我們計畫每年出版兩期《Pinholet》,但相比起受制於定期出版,我們更喜歡香港那一期的做法。所以我們花了一年沈澱。新企劃的宗旨會跟《Pinholet》相近:直率、親和地發掘本地社群。

謝謝Timothée接受我們的簡短訪問,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關於Pinholet的資料,可以到Pinholet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inholet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