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視野 #31

和孩子談建築——由三隻小豬說起

繪本與建筑

如要和小孩子講故仔,你即時間會想到哪故事?

「狼來了」可能是其一,其次不知會否是「三隻小豬」?這個有趣而膾炙人口的故事,據網上資料,是英國作家約在十八世紀所寫的,迄今接近二百年,因此期間也陸續出現過不同版本,唯一不變是内容都和建房子有關,不是説笑,這故事或許啓蒙了很多孩子對建築之基本概念;然隨著成長,他們對建築的認識有什麼轉變?

一場高大威競賽?
以香港而言,孩子放下三隻小豬故事後,很快就可在學校或網絡上,甚至親身在旅行時,認識到很多宏偉建築物、著名建築師作品等等,無論是聖經内的巴別塔故事、中國萬里長城或天壇故宮、埃及金字塔或獅身人面象,以至後來的什麼什麼鐵塔,還有各地的玻璃幕牆摩天大樓等等,建築彷彿就是國力象徵;及至當代著名建築師如Frank Gehry、 Norman Foster、Zaha Hadid等人出現,每個先進城市都以擁有他們簽名式風格的作品為榮。

Frank Gehry 設計的古根漢美術館位於畢爾包,是以建築帶動城市變身為文化旅遊重鎮的成功案例,其誇張的曲線外觀是Frank Gehry拿手好戲。 (相片來源:https://www.guggenheim.org)
(左)Norman Foster在香港的作品不少,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行、香港國際機場、啟德郵輪碼頭都是,其中匯豐的設計更作了多項破天荒嘗試,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相片來源:http://www.fosterandpartners.com)

(右)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是Zaha Hadid作品,外觀吸引,然而提到維修及用家意見時…就會聽到截然不同的反應。
(相片來源:http://www.zaha-hadid.com)

除了驚訝於前人之智慧和文化,小朋友不免會談到香港什麼大厦最高、世界上哪些是頭十位最高的建築物等等,他們滿懷嚮往地許下宏願要當建築師背後,腦海中對建築的印象和理解,會否就是建築師或國與國之間的較勁比拼?雖然某程度這是事實,但如果年青人都以參與這種高大威競賽而加入建築行列,三隻小豬建房子時的初衷豈不蕩然無存?

人文關懷和謙卑的建築
沒錯,無論是草是木是磚,三隻小豬建房子的初衷,其實是希望建立一個安全處所,因此建築和人從來都是唇齒雙依,甚至可說建築是為了人而存在。因此日本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和坂茂(Shigeru Ban)的建築理念,甚為值得與孩子分享,前者以「負建築」聞名, 融合建築物與自然景觀為特色,運用木材、泥磚、竹、石、紙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結合水、光線與空氣,創造外表看似柔弱,卻是結構嚴謹,謙卑地讓建築物、人與天地和諧並存的空間。

隈研吾2014年為其母校東京大學設計的一幢新建築,運用大量杉木板作外觀,線條簡單卻能產生優美光影節奏, 還有看不見但感受到的空氣流動也是其中設計重點,是筆者很喜歡的一件作品。
(相片來源:http://kkaa.co.jp)
2002年,「長城下的公社」項目,顧名思義位於北京長城之下,由幾位國際知名建築師參與,隈研吾作品──竹屋,是其中一件。由配合地形構思、物料運用、到精神性等各方面,都可說是隈研吾代表作之一。
(相片來源:http://kkaa.co.jp)

後者坂茂(Shigeru Ban)更直接以建築來傳遞人文關懷,坂茂向以探索紙管建築物而聞名,其中特別為地震災民而設計的紙管臨時庇護所,更是箇中表表者,不但以輕省環保的物料讓災民或義工能簡便地搭建出保護性強的臨時房子或間隔,更在設計中重視保護使用者的私隱和尊嚴,能於2014年獲得全球建築界享負盛名的普立茲克建築獎( Pritzker Prize ),絕對實至名歸。

誰說教堂必須要宏偉巍峨、精雕細琢?地震災民同樣需要心靈慰藉之所,簡單的紙管不但便於搭建,且同樣能營造出宗教氛圍。(相片來源:http://www.archdaily.com)
坂茂最為人熟悉的紙管建築,除了用來起橋、起教堂等大型作品,更多是在世界各地災區用來搭建臨時庇護所,是在芸芸建築界明星中較為少見的創作方向。
(相片來源:http://www.shigerubanarchitects.com & http://www.designboom.com)

讓孩子感受建築
說到底,建築是讓人在其中活動的載體,沒有人的參與,建築只是觀賞用的死物,更可能是地表上一道人類留下來之創疤。

因此,與其讓孩子豔羨地看著巍峨而虛榮的高樓瞠目結舌,倒不如帶他們走進以人為本的建築物內,感受建築師如何運用光線明暗、空氣流動和空間佈局來讓人舒坦地在當中蹓躂,甚至在香港建築師帶領學生於內地創作的「無止橋」上走走;便可以明白到,建築是如何能溫暖人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些因建築而帶來的貢獻,比徒具外表、貪奇好新的「霎眼嬌」,更加耐看、更加值得欣賞。

誰說只有外國建築師懂得以建築表達關懷?由香港建築師吳恩融教授發起的項目「無止橋」同樣透過建築顯示出人文精神。 (相片來源:http://www.bridgetochina.org.hk)
分享
We use cookies to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improve browsing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ccept to its use of cookies, or click to find out more.